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欢度国庆忆往昔,着眼未知启未来
“月宫一号” 2021-10-1 23:15
今天是10月1日,暑退风净,秋澄景清,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的72周年华诞。 72 年风风雨雨,我们一路走来,如今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这是对往昔峥嵘的最好回应。今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几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终得如今全面小康,迈步走向伟大复兴。 在此,谨祝一直以来 ...
个人分类: 月宫一号新闻|203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太空生存·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气体平衡三定律
“月宫一号” 2021-1-1 13:39
本文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 刘红 载人深空探测必须依靠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第一关键是实现气体平衡。 在2021年的第一天朝阳升起的时光中,畅想人类未来的星际旅行,突然有种冲动,将多年思考悟道萦绕于头脑中的生物再生生 ...
个人分类: 月宫一号科普|3940 次阅读|没有评论
What’s That Smell? 植物香气的力量
“月宫一号” 2020-5-8 09:04
你可曾注意到生活中气味带给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比如闻到檀香味会感到心情平静,柠檬的香气会让人感觉很清爽,草莓的香气让人感觉空气都是甜甜的,甚至有时风吹来树叶的气味会让我们有种亲近自然的放松感。这种有趣的人体反应引起了科研人员们的注意。研究发现,植物香气可以对人体的情绪、记 ...
个人分类: 月宫一号科普|32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居家学习办公,桌上放什么样的盆栽,你选对了吗?
“月宫一号” 2020-4-30 21:36
编者按: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工作受到了巨大冲击。数十亿人被要求宅在家中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长期居家隔离和居家工作学习,减少了与大自然的接触,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保障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如生物节律紊乱、抑郁体验增强、负向情绪增加 ...
个人分类: 月宫一号科普|254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微科幻:月球假日
热度 1 “月宫一号” 2019-1-5 16:37
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 图/南昌航空大学徐江华 未来人们登陆月球,在上面实现长期生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就让我们跟着“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笔下的人们一起去体验吧。   ...
个人分类: 月宫一号科普|378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志愿者出舱延期,是意外还是计划?
热度 1 “月宫一号” 2018-5-2 16:47
//本文作者:第一批舱内成员,2016级硕士胡静斐 //“月宫365”实验出舱日期变成了5月15日,延后了5天,为什么会这样呢? 时至今日,“月宫365”实验已经顺利进行350多天了,随着出舱日子的临近,我们的各项试验任务也都在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早在一个月之前正在舱内实验的志愿者们已经开始了出舱倒 ...
个人分类: 月宫一号科普|8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月宫一号”中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再利用
“月宫一号” 2018-4-9 19:46
本文作者:第一批舱内成员,2014级博士刘佃磊 “月宫一号”实验系统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舱内共种植了35种作物:植物舱一主要种植小麦、土豆、芋头等作为主食的作物;植物舱二主要种植大豆、油莎豆、黄瓜、西红柿、草莓、青椒、叶菜等作物。综合舱主要用于乘员工作休息、水处理、 ...
669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月宫特色食物:油莎豆
热度 3 “月宫一号” 2018-3-13 20:55
油莎豆(Chufa)又名油莎草、虎坚果(Tiger nuts)、油渣子、糖根果、地下板栗或地下核桃等,原产于非洲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属禾本科一年生植物。随着人们对油莎豆的深入研究,其又被誉为优质、高产、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油、粮多用新型作物,并被列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主要粮食作物的候选者之一,在主要作物职能是 ...
个人分类: 月宫一号科普|11337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与菌共舞的月宫一号
热度 5 “月宫一号” 2018-1-16 12:41
依稀记得在 “ 月宫 365” 刚启动时,就有人问到舱内有细菌吗? 有,不仅仅有细菌,还有真菌! 众所周知, “ 月宫一号 ” 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早在 2014 年 5 月,它就完成了长达 105 天的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实验。 2017 年,又是一个 5 月, ...
9144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5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