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带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尝试【已发表】 精选

已有 28130 次阅读 2016-8-30 13:46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注:本文的标题和我在7月17日的博文新形势下培养研究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尝试 相似,但内容完全不同。本文是新写的,由《科技导报》“科技职场”栏目2016年第16期刊登。]

我在国外做博士后时,读了几本关于青年教师科研起步的英文著作,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秘籍”。2009年回国任教至今,我陆续指导了十多名研究生,也了解了别的一些学生的情况,这才明白带研究生并非原本想象中那么简单。每当有新进校教师向我咨询,我都提醒说:带研究生很重要,切勿掉以轻心。

带研究生困难之所在

每年在考研面试现场,很多大学生都信誓旦旦地表示对读研很感兴趣,毕业后准备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入学后,有些硕士生没有及时“切换频道”。他们满足于像读本科那样地上完课就参加社团活动或者回寝室,而不习惯到办公室、实验室。

导师督促研究生进实验室以后,又面临着学术培养方面的挑战。很多学生读本科期间习惯了读书和应试,一旦读了研究生,提不出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科研点子,不擅长做实验,也不会写论文。

有些研究生还缺乏工作效率和激情。例如把样品送出去测试后,很久没有跟进结果;在办公室、实验室玩手机,浏览和科研无关的网站;习惯于像读本科那样被一个个截止期限安排的生活:就像“弹簧”那样,松一阵,紧一阵。

时下,有些理工科的研究生将来不准备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于是他们试图参加和专业培养无关的实习。如果导师不同意,学生就纠结于“别的同学都外出实习”而没有科研积极性。

很多学生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他们面临着交学费、交友、找工作等开支。还有些学生面临着和同辈攀比、父母催自己结婚等压力。

三年制硕士生读一年级时要上课,读三年级时,9月底开始找工作,来年4月中旬提交硕士论文,真正能做科研的时间不多。博士生和硕士生相比,在科研上“熟门熟路”,也有更加明确的目标,但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能做出扎实的科研工作并写出博士论文、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是很“紧凑”的。

上述种种,给研究生导师出了难题。

应对策略

很多经验型文章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阅读文献、做实验、写论文等)角度介绍如何带研究生。而我从组织行为学中得到了启发。


“个体行为及绩效的MARS模型”指出影响个体行为和绩效有四个因素:员工动机、能力、角色感知、情境因素[1]。动机是“影响个体自发行为的方向、强度和持久程度的内在力量”。能力包括“成功完成一项任务需要的天赋和习得才能”。角色感知是“人们对其分配到的或者被期望完成的工作职责有多少了解”。情境因素是“时间、金钱、有形的工作设备和其他情境条件”。

这使我想到,研究生如果有做科研的动力、做科研的技能,对自己作为研究生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有“角色感知”,并且配以课题组氛围、设备经费保障等情境因素,就会做科研并取得成果。导师应该在这四个方面发力。

科研动力:考虑到现状(科研氛围、学生的能力和志向、课题组的条件、系里的研究生毕业要求和毕业情况),我不强求研究生在高档次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而是以确保学生“认真科研、正常毕业”为工作重点。我允许学生在研二升研三时参加暑期实习,也保证他们读研三时找工作的时间,但他们在确保自己能毕业之前,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科研。要把完成一本学位论文这一目标“切割”成几个阶段性的研究,及时梳理总结。这至少能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里了、还需要做什么,从而持续不断地朝着目标进发。

科研能力在指导研究生做科研方面,我并没有“包办”,而是让他们通过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设计、开展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使用、论文撰写和修改、中期考核、学位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过程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哪怕有些学生将来不准备以科研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多种形式,包括师生一对一面谈、研究生相互学习和研究生自学等等。我让学生不要仅仅把目光放在是否发表了SCI论文,而更要反思:自己做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角色感知:准备考研的学生第一次联系我,我就对他们讲清楚课题组的培养理念、要求、以往学生的学业进展和出路情况、课题组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我会带他们参观实验室,并让课题组学生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新生进校后,我让他们在上课之余,尽早到办公室和实验室调研文献、学习仪器,不能一下了课就回寝室。个别新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坐班”,我就带其“夜游”科研楼,看看别的课题组是怎么工作的[2]。我还把我们系最近几届研究生延期毕业、拿不到学位证的情况通报给学生。

情境因素:学生对某一新课题感兴趣,但实验室没有开展新课题所需的仪器,我在听取学生的可行性分析后,出资买这种仪器。校内没有某种测试条件或者公共仪器的使用需要排很长的队,我就让学生开辟校外的测试途径。学生经济有困难,我就增加了课题组所有学生的科研补助,甚至拿出自己的工资和奖金发给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还通过一次次的谈心和集体活动拉近。

以上四个要素虽然不能代替“做科研”这一产生科研成果的行动,但它们都渗透于做科研的全过程。缺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像一辆车子缺了一个轮子。而在“做科研”方面,我强调的是投入,即学生认真做和导师经常指导。抓住上述四个要素和“做科研”的行动,那么研究生的正常培养和课题组步入正轨都是可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史蒂文·麦克沙恩, 玛丽·安·冯·格里诺. 组织行为学(第2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 杨书源, 王潇,“我宁愿成为你们眼前的逆境”[N]. 解放日报, 2016-07-09(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999682.html

上一篇:新形势下培养研究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尝试
下一篇:在科研中学会做事【已发表】
收藏 IP: 222.70.45.*| 热度|

43 杨正瓴 姬扬 张士宏 李久煊 李本先 李明阳 肖可青 杨宇晨 马陶武 郑新奇 蔡宁 石磊 刘玉仙 鲍海飞 李天成 陈南晖 刘立 黄仁勇 潘竟虎 王从彦 LetPub编辑 苏盛 罗民 李静芳 谢海涛 骆海明 胡敏 黄永义 黄式东 李万峰 朱勇 郭战胜 施树明 葛素红 张文超 吉宗祥 韩善灵 njgdy divingmed dannyjoyride forumkx guhanxian ericmape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