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组织了教学工作座谈会,旨在帮助年轻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领导指示我将教学工作的心得讲一讲。
我的工作,其实主要是两块,提供年轻学子成长指导的咨询,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前者强调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后者的亮点在翻转课堂。
在交流环节,有老师提出这样做之后会给学生带来负担重的问题。这一判断是成立的。在半年前在文经学院做交流时,也有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这让我意识有必要要将这个问题再次地梳理一下。进一步,其间体现出的处理“圈套”的思路和视角,也可以更清晰一些。
实际的情况是,在我正式实施翻转课堂之前,即使在教学中大量运用互联网保证学生训练量之前,跟着我学习的学生的负担就是重的。在用博客交作业以来,历届被我“忽悠”住的学生,以及很听话的学生,一周在我教的课程上投入的课外时间达到了6-10个小时,在他们偶尔喊累的同时,我也在心疼。在实施翻转课堂之后,由于学习知识点的工作要在课前自主完成,实际要花的时间至少不会减少。
之所以要这样做,我的总体判断是,我们的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尤其是课外自主性的学习投入上,是严重缺乏的。整个的大学,还主要依赖课堂,而没有课外自己的安排,要想得到真金白银,基本没有希望。任何一个专业,要从事某个行业中的职业,离开一定量的训练是不可以的,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学生能投入进来,一周2个学时的课堂,主要就是围绕他们能够将6-10小时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下去的目标而设计教学活动。
于是见到的效果是,倾情投入的学生,本来就这样的,更有激情了;原先懒散却由于教师没有在课外自主学习方面给其提供条件(如我设计的学习任务单、搭建的平台、建设的资源)而不知如何课外投入的,找到了得门而入的途径,不少同学就是在这种专业学习的实践中,才找到了专业学习的兴趣;而很听话也按要求做了的学生(传统的高分低能学生中,这种类型的同学比例最大),因为学习中需要自主把握的成份在增加,他们也能够发展出一些“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对他们极其有用的。
如此大量的投入,会不会是教师一厢情愿,学生不买账,甚至会和教师对着干?完全不是这样的!我在每学期的第一堂上,首先告诉学生,你因为很不幸地跟上了贺老师,你的学习将会变得累一些,时间会多花不少,学生张大嘴巴“啊!?”,然而再说,我保证你们在投入中将得到正常的收获以及额外的回报时,学生的眼中的光亮又不一样了。找我提供学业咨询的,几乎都是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不满意的同学,其中的多数,就是学习的时间投入不上去,大把的时间在浪费,知道自己学不上东西,不满意现状,看不到未来,由此而产生迷茫。在过于的“闲暇”当中,生出了不少问题。教师改变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时间花在学习上,这是一件受学生欢迎的事情。
于是,对于有意愿投入的学生,老师想一些办法,给他们腰后稍给一些力,他们就在路上了。学生没有参加过工作,没有8小时工作的概念。对于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的老师们而言,一天8小时,一周5天的概念也不是特强(我本还想说私企老板,怎么想到了国家领导人也是这样,太高大上了)。在时间支配自由的岗位上,要能够忙碌起来,并且是快乐的忙碌,自主地忙碌,我体验着这种状态的美妙,我们应该让学生体验到。这是他走上社会后事业成功、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
而站在学生学习的更深层次看,帮助学生摆脱应试教学的束缚,是我们这一代教师必须要做的事。这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但其改变的发生,是首先发生在个体上的。我的教学中,给学生设计出学习路线,助其将学习的过程实施下去,并配以作业不计分等诸多的措施,不用“分数”这个撒手锏控制和刺激学生的学习,更深层的目标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到分数之外的学习动机来源。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投入。其实,我们这个世界的精彩就在于多样化。有我这样提供条件让学生忙起来(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是挖好坑让学生跳进来)的老师,也需要处处为学生考虑减负的老师。如果校园里的学生都是将几乎所有时间都用于课程学习的学生,没劲死了,大学可以关门了。将这样的视角放到我的课程上来,若所有学生都按学习任务单整齐划一地完成了任务,那也是一定有问题的,甚至是可怕的。我不放弃对任何内心想学却不能按自己内心行为的学生,课程中营造出的好氛围是让他们动起来的最佳帮助。我却也不会对有别的想法,以及尚处在自我蒙蔽阶段的学生硬来。如果对他们施加强迫,即使在学习中能看到所谓的进步,那也全是假象。很敏感的话题是期末成绩,作为一名任课教师,简单些看这个最后的数字,把住原则底线即可,这也意味着没有按你设计的路走,也没有更适合自己路线和学生,最后落个连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该不及格就不及格好了。
更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所有课程都会让学生课外如此投入,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学生的一天也只有24小时。目前我们的大学课内时间太多了,开了太多的课。同高校中其他不少问题一样,这中间也有一个相互制约的死循环:由于学生课外的学习时间不能落实,于是学校就排了很多统一上课的时间;学生还有其其他各种事务,要发展其他能力,课外时间紧缺而没有安排学习,这就是不学。过多课内时间造成的更严重的后果,是我们的学生丧失了的最宝贵的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此,我给出的对策就是,利用几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首先锻炼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好是在大一大二两年四个学期中各有一门这样的课程,实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有院系的协调)。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这种策略在当前的状况下,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必要且可行的。能够让学生课外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刚刚找到,不要以负担重这样的理由而弃用,这是我们走出教学窘境的途径。而如果我们的教师大多有能力让学生在课外真正地动起来了,我们的学生也大多能够驾驭好自己课外自主的时间了,要改的就是不合理的培养方案了。要从机制设计上避免让学生一学期选7、8门甚至10门的课程,引导着师生成天就做“蜻蜓点水”。这里不是完全否定现在的培养方案。现状也是在多种因素之间博弈而形成的。老师只会让学生用课堂时间学习(现状是老师对课堂时间也管控不了了,改革非常迫切),学生课外学习量上不来,改变培养方案也就在冒风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教学,让学生动起,在学习中有投入,将是改变培养方案,改变更宏观的教育教学制度的推手。这是从一线而来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基础。
走在教学改革的路上,各种问题是扑面而来的。扎根在教学基层各种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如果说现在我在处理一些问题还能够思路清晰一些的话,我想归功于我跳出了专业、讲课的这个层面。从我的工作内容来看,无非也就是在一门课程里下了些功夫,让学生学好这门课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底线。然而下功夫的着眼点,不是作为教师的教,而是用学生的学作主线作全盘的设计。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扶持学生走出这一步。这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也是借课程这个载体,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过了不长的时间,学生就会将你在课堂上教过的东西忘掉(这是好事),但是在潜意识中留下的,也许他永远也说不明白的东西恰是珍贵的。在涉及这门课加大了学生的负担问题的处理态度上,实际是放在师生整体的层面,涉及到了培养方案,甚至教育制度的层面了。我提倡年轻的同行们能够看一些教育类的书籍,将自己的教育视野拓宽了。让自己的思想自由起来,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是一个让自己时时能够跳出“圈套”的体验过程。这种阅读,轻松一些,不要作为负担,走起来就好。
任何需要改变事情,如果按兵不动,可以保持风平浪静。只要有改革的行动,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出更多的问题需要考虑。我们在学科思维中注重抽象,在科学研究中,注重提炼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改革和研究中也是一样,需要在评估问题涉及的各种因素基础上,再确定实施的方案。主要矛盾抓住了,其他的可以按“摩擦力为0”的原则处理。摩擦力为0仅是理论上成立,这是未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解决同一问题的其他人着力的方向,也有的是主要矛盾解决后自然消除的。教育属于社会领域,有些问题,还需要靠时间推移才能发现解决的时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