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参加了“西欧素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读书会。大概因为题目中有“西欧”、又有“产业”,因此这期读书会比以往人气暴涨,且宾主尽欢,聚会时间从9点持续到14点,仍有人意犹未尽。
此次话题延展性太好,以至于土壤、种植、披萨、仿荤菜、有机蔬菜、圣经、地藏七、生育、怀旧、煤老板等等内容,全部都能囊括在内,实在是……很难记录成文。不过,由于中午又混了一顿饭,所以,还是写一篇吧。
注水西葫芦
盛环开了一家素pizza店,并且是纯素的,鸡蛋与牛奶都是用植物性材料替代。蔬菜也全部选用有机。她说自己一开始选择的是普通蔬菜,但是后来发现成本并不比有机蔬菜低。第一,因为西餐对于蔬菜的消耗量不算大,所以买来后一般当天用不完,会放几天。结果发现有些菜,比如西葫芦,放了一下午就蔫了,因为它们被注过水(后来我上网查,真查到不少“注水菜”)。而有机蔬菜,没有使用植物膨胀剂,也没有注水,所以放一周后,还能保持刚买回来时的样子。第二,口感上有明显差别。有一次有机圣女果完了,店里厨师就买了普通圣女果替代,结果被顾客吃出来了,说是“有很奇怪的酸味”,而有机圣女果吃起来有回甘。
后来一位地质大学的老师说,前阵子有人送她一颗很不起眼的白菜,外面的叶子都皱了。她炒了这颗菜,只放了点盐和醋。结果居然吃出“从前的味道”。她于是很高兴,本来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年岁大了、味蕾坏了,所以吃什么都没味,现在才终于证明不是自己的问题。她认为这件事对于素食行业的启发是:只要能够在原材料上把关,把素菜做出“原来的味道”,那么不用靠什么仿荤、也不用怎么宣传,大部分人还是会根据“适口者珍”的本能作出选择。
关于有机蔬菜,我觉得龙泉寺大地心农场的经验值得借鉴。1号那天去寺里,听到农场和大寮,即厨房的总结。农场一年收获40种蔬菜,而且量很大、几乎可以满足寺庙僧俗二众饮食需求(大寮每顿饭要蒸1000多个馒头,每天要烧400斤柴火,可想而知蔬菜的需求量有多大。如果遇到人数较多的法会,量更大)。对于寺院菜地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能杀生,所以不能使用农药。那么怎么处理呢?他们的做法是专门开辟了一小块地请虫子们来吃。结果虫子真的只在这一块地上吃,没有去破坏其余的菜地。当然,这种做法听起来好像童话,我想除了靠一些经验,可能也和整体的生态平衡有关,即整座山的生态保护得比较好,鸟类丰富,自然可以把虫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另外,“一位法国植物学家指出,北方最主要的虫害之一,红蜘蛛,在凤凰岭附近非常少,这可能和凤凰岭盛产的一种野生荆条有很大关系。”
土豪们快来投资素食业吧
英国素食人口7%,美国素食人口超过4%,而赵西西研究的比利时根特小城,素食人口几乎达到10%。而中国的素食人口仅为0.2-0.5%.北京现在的素食店有100家左右,按照需求量,可能4000家才够。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素食行业肯定大有潜力——即使不考虑生态环保健康,仅仅从盈利的角度而言。
其一、肉食餐饮业的创新余地已经不大了。如果你想开一家餐饮店,那么基本上你能想到的所有种类,周边都已经有了,而且不止一家。有时候到周边逛逛,一条街上恨不得有十家烤鱼店,同质化水平实在太高,怎么吸引食客?事实上有些肉食餐饮店也已经开始走清单简约风了,比如“表里如一”,店里推行“去厨师化”、“去煎炸炒烤”,全部是蒸菜。其二,现有的素食餐馆价位还是比较高,而且针对面比较窄,如佛教徒、小资等。市场上存在着一大批想吃素、但是“吃不起”的人群(比如鄙人),如果开一些比较大众化的素食店,肯定很受欢迎。其三,目前的素食产业容易给人一种“老龄化”、“中国风”的感觉。如果能够开一些素食西餐店、快餐店(比如素当劳、素德基,卖素汉堡),那样就可以吸引一些外国人以及年轻人。北京的披萨店不计其数,但是素披萨店只有一家!这商机多难得。以至于现场有人呼吁,煤老板现在纷纷考虑转行,其实素食产业、有机农业都是不错的阵地。……可惜我不是土豪,要不然真想开一家素食店。在提问环节,我问了一句,“如果有人想开素食店,有没有机构提供帮助?”盛环说,有一个素食创业平台,可以提供素食创业培训(培训期间食宿免费),网上有相关的qq群。
素宝宝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母亲发的一个帖子,她在备孕、怀孕、生子期间,全部食素,结果母子的情况都很好,身心安乐、奶水充足。她于是把自己所有的食谱整理成一本书,自费印刷,并且留下邮箱,需要的人可以免费索取。我估计纸质版已经没有了,所以只给她发邮件,索要电子版。果然不出所料,她略带歉意地说,第一版印了1万册,很快就结缘了。而第二版也印了1万册,15天也全没了。今天在现场提到这件事时,有两位女士说她们也有不少这样的资料,但仅仅只是内部流通。龙缘之则说台湾有公开发行的素食月子餐书籍。后来我在网上查,只有一本《素食月子餐》,作者是台湾的。(也许有人会质疑“母婴怎么能吃素?”这个我也没有发言权,但是这个网站上有很多素宝宝案例。)
通过这件事,我感觉与素食相关的文化市场的潜力也非常大。许多人有吃素的意愿,但是由于缺乏正常的渠道,所以不得不选择肉食。事实上,与饮食相关的文化产品,现在也是“肉食过度、素食奇缺”的状态。比如,各种肉食的菜谱已经铺天盖地了,而针对素食者的分类精细的产品则几乎没有,比如为老人、病人、母婴准备的素食菜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