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如所知,知识可以分为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前者以清晰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表达,其载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U盘、光盘、纸张,因而可以交流和共享;后者没法以清晰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表达,其载体只能是人,因而难以交流和共享。从波普尔“三个世界”的角度来理解,编码知识就是与世界1和世界2相分离的世界3,正因为此,所以编码知识可以交流和共享。意会知识则“嵌入于”世界1和世界2之中,所以难以交流和共享。当然这只是两个极端(参见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大多数知识处于二者之间。在这一领域已经有大量较为成熟的研究,站在这一视角来看待技术或许可能得出新的成果。
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知”,而后者主要是“行”,前者在认识环节,后者是实践过程。虽然如此,同样可以由知识的视角来理解技术的实践过程。技术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知识,只不过主要是意会知识。
从古人的狩猎采集,一直到现代八级钳工在车床上的操作,均可见到意会知识。这样的活动或者操作针对特定的对象,对象、主体,以及操作过程都嵌入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因而与世界1不可分。如果要用清晰的语言也就是编码知识来表述这一过程,就会从某一个侧面或局部限定和切割了对象,因而才有“道可道非常道”之说。在空间上看,实践对象与众多因素纠缠在一起,环环相扣,以至没有边界;在时间上则表现为同时性,各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常常是“说时迟那时快”。难以把“那时快”的过程转化为编码知识按逻辑关系一一道明,难以区分前因后果先后次序。与世界2的关系同样“纠结”。任务的完成要求个人具备长期和丰富的经验积累,特别是要求临场人员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当场作出选择,由此必然涉及主体的价值判断,因而与世界2不可分。
回过头来看电脑的操作过程,其一,操作对象单一,各种要素条分缕析,各归其位;其二,各项操作依次进行,一步接着“下一步”。重要的是“线性”,虽然还面会临多种选项。由此看来,电脑技术,其核心就在于“编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脑技术就是“编码技术”。因此,电脑不仅是“科技黑箱”(参见科技黑箱——技术知识的存在方式),而且其操作过程得以编码,于是与编码知识一样,因其编码而可以交流和共享,从而在众多技术中脱颖而出,在全世界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和共享。在编码技术的背后则是编程。所谓“编程”,就在于前后次序,再加上编程的要义是每一项定义的边界清晰。
由此可见,一项技术得到广泛传播的关键在于“编码化”。技术如此,相应的商品销售,进而产业的发展都与其是否可以编码有关。
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的关系是,编码知识没有边界,可以无限扩展,而在编码知识的前面总还有未编码的意会知识。编码技术和意会技术的关系也是这样,编码技术可以无限扩展,与此同时,总还存在有未编码的意会技术。
有意义的是,与知识领域的情况有所不同,编码技术并不排除主体的作用,在面临各项菜单时依然有待主体的选择,不过时间有的是,甚至可以“思考一下人生”。比巴神更有甚处是,错了还可以重来,或者回到“上一步”,还可以“卸载”,“一键恢复”,顶多重装就是了,只要时时保存文档即可。于是,编码技术既保留主体的地位,又减轻了主体的负担,舒缓了主体选择的压力,从而使主体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技术的“编码”是有待探索的领域。
顺便说,博主是电脑菜鸟,对编程更是一窍不通,在此狂言。望拍砖者“砖下留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