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到办公室,看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改名中科院大学,或简称国科大)课程网站上我的课程的评估结果,全优,17项评估结果,最低93.78分,最高94.87分,学生们也都给予了各种评论和建议,看了之后,很是感动,我虽然是他们的老师,但是他们实实在在鼓励了我。
跟大学老师不同,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是没有讲课的要求的,但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又负担研究生基础课的教学,因此每个研究所都有部分老师去研究生院授课。我从2002年春天开始讲授《小波与滤波器设计》(wavelet and filter banks),用的是MIT的Gilbert Strang的教材。总共讲授了16个学期(中间有三个夏季高级提高班)。我没有受到过专门的教学训练,也没有学过教育学和教学教法,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路子进行讲课。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来就不容易吸引学生,考虑到学生的来源非常复杂,多达十几个专业的学生选课,想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肯定需要下点功夫。老师的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的体会是,一门课讲得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就好比,我们学的比较好的课程,大多数原因来自于授课老师的成功教学,让我们真正学进去了。有不少课程学的不好,可能就是因为老师不善于讲课,让学生没有了学习胃口。
我是从两个角度来准备讲课的,一方面从过去听过的好老师那里吸取好的经验,另一方面从自己多年的听课中总结学生对老师的需求,将上述经验和需求相结合,不断摸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从实际效果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觉得每一堂课都是挑战,也同时应该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站到讲台上,都感觉完全变了一个人,完全沉浸到讲课的轨道中,直到讲课完毕,才发现自己回到了现实中。个人以为讲课可能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才算是学生想要听的课:
一、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不能照本宣科。尽管《wavelet and filter banks》在MIT和瑞士联邦工学院都有高手上课,但是这本教材有几个明显的缺点,一个是错误比较多,很多都是低级的错误,不够严肃。其次,内容写得比较啰嗦,这点可能跟国外教材的一贯风格有关;再次,内容稍微有点老,比较新的成果体现的不够,尤其是前沿发展没有。最后,理论偏多,应用比较少。根据这些特点,我自己制定了大纲,吸收了一部分教材内容,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尤其是新的理论和大量的应用。体现了如下特点:理论和应用结合,新旧成果相结合。但是这样一来,每一年都需要重新准备课件,工作量大了不少。
二、多讲理论的来由,不能只讲结论。很多理论,尤其是重要的理论突破,不能上来就直奔主题,需要从当时的学术发展的状态开始谈起,引入到新理论的诞生,尽量体现出新理论出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不能给学生以神来之笔的感觉。小波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S. Mallat有一次来北京,我请他给我的课堂讲一堂课,本来希望他讲讲他是如何想到那个优美的多尺度分析理论的,他觉得不好讲。这就更能体现,想说清楚一个理论的出现的必然性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还是尽量多提几篇关键的文献,这些文献的思想能够给后来的新理论以启发,期望能够顺利过渡到理论的讲解。
三、内容不能平铺直叙,应该繁简结合。有些内容很关键,要增加书本上没有的中间结果,讲得非常透彻,有些结果并不重要,可以简单提提。比如多尺度分析的理论部分充满了各种数学技巧,但是缺少完整的中间结果作为支撑,就吸收了Daubechies(小波十讲)的教材,和我原来科研中得到的一些结论,讲起来就容易听得懂。有些理论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可能就是简单情况的平凡推广,就不用重复。教材上写的很清楚的一些不重要的结果,也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理解,不用老师去啰嗦。我们原来上学时就不喜欢老师对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
四、讲课需要热情,精神饱满。每一次讲课,最大的挑战在于课前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果不幸碰到生病,那课程一定讲的味同嚼蜡。很多内容都是在现场发挥的,不能都写在PPT上,更不能仅仅是读PPT。很多时候,学生会被老师的热情所感染,没有热情的讲课很容易让学生睡觉。尤其是我在春季讲课,选课人员多达100-200多人,用大教室,还大多数在周五下午,学生更不容易保持完整的听课热情。这就要求老师自己有热情,以带动学生的听课热情。就好比单田芳的评书,内容本身似乎并不复杂和丰富,但是他的热情能够感染听众,让人喜欢听。
五、不能只讲课程,还可以讲点课外的知识。三个小时的课,如果都只讲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是坚持不下来的,中间穿插一些故事和话题会较好的调节课堂的气氛。我在每次课上都讲一些关于学习和科研的题外话,这部分也成了我上课的特点。上学期讲了如下内容:研究生需要完成的九个任务,科研的九种能力,理解力,学者的素质、想象力等,大多取材于我的博客,经过调整和补充,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从评估的结果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欢迎的。每年我都希望能够有新的课外话题给学生讲,这对自己也是个挑战。
尽管学生给我的讲课很高的评价,但是我不认为我讲课就已经很完美了,我见过更完美的讲课,我只能尽自己的努力讲出自己的风格,让每一个学生都没有感觉是在浪费时间。讲的很多课外话题,也抱着类似牧师的心理,100多学生,有一个能听进去一句话,这些就没有白说。有时候我甚至想,假如我当年听了类似的课,我会不会发展的更好。当然,更多时候还是担心学生听得不过瘾,自己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尽管每次课结束时有掌声欢送,但是也许都是学生们在鼓励一个努力的老师,而不是课程讲的真的那么好。我还需要继续努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