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如果收费,家人肯定强烈反对寒门的我读研究生 精选

已有 11239 次阅读 2013-2-7 13:3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normal, style, center, namespace, xml

如果收费,当年家人肯定强烈反对寒门的我读研究生

喻海良,2013-02-07

看过我以前博客的朋友,肯定了解,我来自农村,而且,属于百分之百的“寒门”。刚读本科的时候,我有很多梦想。最开始想报告清华的研究生,当时,一个老乡考上清华研究生后,告诉我,只有稍微努力一点点,从我们老家出来的人基本上都能考上的(他们那届四个人,一个清华,一个复旦,两个本校当时最热的专业)。大三的时候,在上海遇到一个小连的女孩,建议我去上海交通大学,我第一次改变了目标。然而,最终我还是向现实妥协了,哪也没有去,留在自己学校读了硕士,又读了博士。

留在本校读硕士,并不是因为我的专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不是因为我的导师是领域大牛。本科年代,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他们,可以说一无所知。至于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我家穷,我害怕失败。当时,我选择保送读研究生的主要原因是,(1)肯定公费,因而不用交学费,不需要向父母要钱,因此,即使家里需要用钱,他们也会为我的前途着想,不会反对我的决定。如果我放弃保送资格,报考外校,万一考一个自费,我可能就要失学了。(2)读研究生后,有一定的生活补贴,不需要再去打工。本科阶段,基本上每个礼拜都要出去打工,感觉太辛苦。研究生后,感觉到可以轻松很多了。作为一个寒门子弟,这就是我当时最大的满足。

相反,如果是自费,我会不会读研究生呢?(1)如果让我交1万学费,本校肯定不读。如果考不上清华或者上交,我铁定工作。(2)父母肯定反对我继续读研究生。读一个本科,家里就借遍了所有亲戚,直到本科毕业,还没有还上。如果再读研究生,需要更多的钱,家里连一千块钱都很难拿出来,借都没有亲戚可以借。读书重要,还是生存重要?当然,如果真的考上了清华,家里还是会支持我的,而且,找亲戚借钱也容易一些。

话必须说回来,如果没有读研究生,现在我可能当上了某企业的某部门经理,也有可能我投奔了富士康,将来结果还不知道怎样。所以,我还是要感谢当时的政策,成就了今天的我。所以,寒门学子要不要读研究生呢?我还是认为,寒门学子还是要读研究生的。那怎么读怎么样的研究生呢?

1)只读名校的研究生。现在研究生已经比较泛滥了,一般学校的研究生,即使毕业后找工作,竞争力也不是很大。反正保送、考试都要出学费,为何不放手一搏考名校呢?而且,我身边的朋友,没有见过一个认真准备而没有考上研究生的人。

2)挑选能够提供更多生活补贴的导师。如果读研究生了,还需要自己去做家教补贴生活,这是很悲剧了。也因此,如果导师能够多补贴一点,自己的生存压力就减轻一点点。当然,任何收获都必须有付出的。导师给你的补贴多,可能要求你付出的汗水就会更多。

3)先工作,等一切都稳定了,再读研究生。我不鼓励任何人做出一些“人穷志短”的事情,但是,也鼓励出自寒门的学生先工作后读研。这样,一方面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生活中知道自己的兴趣,也知道企业、社会需要什么。

4)积极申请国外优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出国以后,才知道国外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真的不低,而且申请也不是很困难。以卧龙岗大学为例,除了免除学费之外,还可以申请到$2.4-3.5万每年的生活补贴。这些都是免税的,除去房租、伙食(大约$1.5万左右),还能够剩下不少。如果自己肯吃苦,还可以每个礼拜打一天工,大约$80-100

当然,研究生学费自费,也不全是坏事。可以让那些本来就对研究没有兴趣只想逃避工作的人放弃考取研究生,也可以促进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工作、学习效率。同时,研究生收费,可以让那些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无生源可招,从而提高研究生质量……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60278.html

上一篇:春节好消息,近十年日本学术一直在走下坡路
下一篇:研究生收费谁笑得最开心?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39 曹聪 廖少明 张志东 郭向云 陈耿 罗帆 张朝宝 陶代琴 徐耀 吕喆 王浩 张乐 韦玉程 达虎 薛宇 赵飞虎 许浚远 袁圳伟 唐凌峰 李宇斌 张强 孔晓飞 罗春元 陈桂华 戴德昌 王伟华 王善勇 吴锦宇 陈冬生 李土荣 魏武 林中祥 李辰硕 蒋明润 闫佐 李帮建 zhanghuatian biofans chaohukej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