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再谈科学网的时间维,建议围绕若干专题深入讨论

已有 4574 次阅读 2012-12-29 16:24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学网, 科学网大学, 时间维

吕乃基

数月前曾发博文“什么是科学网的时间维?”,文中谈及小到科学网,大到整个社会在眼下的一种状况:重复与遗忘。同样的观点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出来,即使如此,还是依然被人遗忘。后来也见到类似的文章和评论,认为在科学网上有些陈旧的话题翻来覆去拿出来讨论,观点似乎没有深入,参与的各方也没有感到有所长进,甚至有网友因此而选择离去。一些无谓的讨论浪费了时间、精力,乃至参与者的生命。

大学里教基础课的老师,例如高数、普通物理和化学、外语等等,虽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会有所变化,内容上的变化则较少,基本上年年重复。此处的重复,对应于学生的流动。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学生会有不同反应,学生更是接受全新的知识。但科学网不然,人员虽然也在流动,但远逊于学校。当然大家也在议论“科学网大学”,如果确有其事,由于学生的流动,内容上倒也可以重复,遗憾的是,至今依然是“只闻楼梯响”——近来好像楼梯也不响了。既然如此,科学网上那些相对确定且慢慢熟悉的网友,若是日复一日,总是面对老生常谈的问题,难免索然无味,心生厌倦。

博主以为,既然科学网大学一时尚不见踪影,除了既有的功能外,科学网不妨再开拓新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办成面向各位博主、评论者,以及网友的大学,其主要功能类似于电脑开机时的“自举”,自我提升。随着对某些共同关心的话题的集中和深入的讨论,便可以凝聚更多人的参与,以及加大参与的深度。显然,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网整体也会跃上新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为拟议中的科学网大学做好预先的师资建设。

为此,博主建议,在继续发挥科学网目前论题相对自由宽泛的特色的同时,设置若干相对集中的论题,各位围绕这些论题展开讨论,以有助于问题的深入和参与者自己的提升。所选论题大概有以下原则:

不大不小,不专不俗,不冷不热……

建议编辑部mm在以往相对热门话题的基础上整理筛选,列出可供选择的题目,由网友海选。不妨称作:科学网好论题。这一“海选”本身就可以搅得科学网风生水起,吸引眼球,凝聚人气。

一旦确定若干题目,具体操作或可考虑在一开始请对某题目有兴趣有研究的网友抛砖引玉,乃至引火烧身,最好形成几种观点的争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步形成新的见解,形成某种结论。

一旦得到更多认同,或者一时难以深入,或者社会上有新的重大事件,科学网上出现更有价值的文章,等等,论题均可适时替换。

如是,科学网便仿佛有了新的生命,将会一步一个脚印,时时有实实在在的前进。拥有“时间维”的科学网会在类似的网站中引领风骚,而各位网友也因此而受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647608.html

上一篇:个性与“群性”,中国在“谱系”上的地位
下一篇:创新的“空间”——编辑部管理下的咖啡馆
收藏 IP: 114.221.182.*| 热度|

42 蔣勁松 许培扬 孙学军 陈小润 李伟钢 苏德辰 杨正瓴 陈楷翰 陈安 武夷山 朱晓刚 曹聪 卫军英 王号 迟菲 张骥 齐云龙 庄世宇 吕喆 唐常杰 赵美娣 赵斌 王春艳 刘战雄 林涛 吕海平 李学宽 陈冬生 赵凤光 孟津 周春雷 李志军 马雷 陶代琴 戴德昌 李宇斌 曹裕波 zhanghuatian anran123 wgq3867 biofans gladgo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