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中国没有历史吗? 精选

已有 13331 次阅读 2012-4-24 22: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历史

网上有人提起,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过,“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又有人进一步简略成为“中国没有历史。”为了核实一下黑格尔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就从网上下载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部《历史哲学》在大类上分成五个部分,即绪论、第一部东方世界,第二部希腊世界,第三部罗马世界,第四部日耳曼世界,最后是附录等等。在第一部东方世界里,第一篇讲的就是中国。我在中国篇里没有看到前面提到的黑格尔说的那句话,也许是看了比较潦草吧。在绪论里也没有找到那句话,或者在其他部分中说过?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完全书。或许不是在《历史哲学》里讲的?而是在其他著作中说过的?这也有待进一步查阅。
黑格尔在绪论中提起过,西伯利亚没有历史,所以这本《历史哲学》中就不说它了。把中国放在第一部里的第一篇,说明黑格尔还是很看重中国的,至少他并没有从他的历史视野中把中国排除出去。当然,在他对中国的描述中,肯定的少,否定的多。也有很多不太符合史实的内容,这我们也姑且原谅他。他不懂汉语,无法读到中国的典籍,也都是读的别人写的,或者别人翻译的二手资料,这样来做研究,至少搁在现在的中国,也是不怎么入流的。你研究德国,怎么也得懂德语吧,怎么也得读德文的原著吧。如果你只从描述德国的汉语图书来研究德国,谁会拿你当回事?可是黑格尔不懂中文,就写了那么多关于中国的文字,而我们还居然有些人拿他写的关于中国的判断真当回事,这未免有点太奇怪了吧。
钱钟书在《管锥编》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在谈易经时,提到了黑格尔,有这样一段话:“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言,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扬弃)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可见,在钱钟书眼中,黑格尔对中国的态度并不怎么科学,不懂汉语,却来贬低汉语,这无论如何不能算科学的态度吧。黑格尔只以为Aufheben有相反的两种含义,而钱钟书说,中国易经中的“易”字,就比Aufheben还有丰富。他说:“易一名而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乱兼训治,废兼训置,……盖衣者,所以隐障,然而衣亦可资炫饰。……隐身适成引目之具,自障偏有自彰之效,相反相成,同体歧用。”
这就是说,不仅在德语中有Aufheben这样正反两义共存一词的词汇,在汉语中也有这种属性的词汇。易字,就有简易、变易与不变三个意思,乱字也包含着治的意思,废也包括了安置和布置的意思。就拿衣服的衣字来说吧,衣服的作用本来是遮挡身体的,但是又可以具有炫耀服饰,吸引眼球的作用。所以,钱钟书才说,隐身适成引目之具,自障偏有自彰之效。这不是很有意思的吗?
如果说,黑格尔真的说过中国没有历史,那也是从西方的角度来说的。因为黑格尔眼中的西方,是他所熟悉的,西方的宗教、政治、艺术,在黑格尔眼中,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没有西方式的一神教国教,中国的艺术黑格尔不了解,中国的政治,黑格尔看得很肤浅。而在黑格尔眼中,中国由于是王权国家,皇帝主宰一切,臣民都等于零。不否认,黑格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这个描述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也不全面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中国的皇帝并不能都一个人说了算。如果有一个什么都想一个人说了算的皇帝,这个皇帝肯定当不长久。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结构,任何企图用一种过于简单的理论来解释或说明中国的封建社会,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我们不是不可以借用外国人对中国问题的评论来说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是这种借用应该是有根据的。不能因为所引用的语句来自某个名人,那么他说的话就一定是真理。这个道理在三十多年前,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时就已经基本弄清楚了。
《历史哲学》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至少在讨论希腊时代、罗马时代和日耳曼时代,黑格尔多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他的辩证方法也是很有用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563206.html

上一篇:听广播与看电视
下一篇:遇到过贼的经历
收藏 IP: 1.203.75.*| 热度|

13 周可真 吴明火 徐耀 武夷山 刘博 王伟 李泳 唐常杰 张亮生 聂广 李学宽 赵豪飞 hacherbo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