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4年可能发生特大灾害:不是世界末日

已有 8623 次阅读 2012-1-8 13:5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特大地震, 世界末日, 2014

2014年可能发生特大灾害:不是世界末日
          杨学祥
    中信出版社在2011年4月推出的英国人鲍伊所著的《2014下一个世界末日》就是一个例子,作者认为,我们所面对的危机,其根源在于全球化的不均衡发展:政治整合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而由此引发的政治危机可能带来战争甚至是世界末日。
    我们在2008年提出2014年可能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2010年徐道一根据特大地震54年周期,推测西半球2014年可能发生特大地震。严重的自然灾害可能激化社会矛盾。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要汲取历史教训。
     2014年可能发生特大地震,但不是世界末日。
参考文献
1. 徐道一,孙文鹏。歹字型构造体系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地质力学学报。2011, 17(1):64-73.
2. 孝文。科学家预测西北太平洋地区面临大地震风险。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0-3-4 10:58:38。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065.shtm
3. 杨学祥,杨冬红。智利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今后我们的任务。2010-3-3 07:17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99148
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9级特大地震周期的探讨.  2011-12-10 16:42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007
9. 杨学祥,杨冬红。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2008-6-1 10:00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10. 杨学祥。谁能拯救美国:奥巴马应该关注国内民生。2012-1-4 11:48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5404
 
相关新闻:
搭上“世界末日”车赚钱(组图) 
2012年01月08日10:19
深圳晚报
 
搭上“世界末日”车赚钱
2014 下一个世界末日

  2014年之后,未来的世界还会发生战争吗在作者看来,经济危机、环境恶化和财富不均有可能摧毁整个人类。
2012:失落的预言
2012:失落的预言

  故事讲述潦倒的作家亚当萨比尔,为了一则诺查丹马斯的临终手稿广告被多重势力追踪,最终摸清诺查丹马斯消失的预言诗所在的线索!
玛雅日历2012
玛雅日历2012

  玛雅日历除了揭示2012年12月21日是地球两万六千年旧周期结束与新周期开始,还把每日可以运用的宇宙星际能量透露给了我们,可说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维基解密”!

  深圳晚报记者 刘琨亚

  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言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关于“世界末日”的书籍也一直在陆续出版,1999年的时候,关于诺查丹玛斯大预言的书籍曾经风靡一时,在记者记忆中的就有《诸世纪: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解读诺查丹玛斯大预言》、《1999会是世界末日吗》等书籍。

  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过去偶有人提起,但知道的人并不多,三年前的一部灾难电影《2012》,却让这个预言一下子变得家喻户晓。从1999年开始,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书籍开始逐渐出现在书店中,从去年开始,这一类书籍的出版再版出现了一个高峰,记者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些末日类书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粗制滥造类

  在福田区某中学门外的士多店里,记者发现了一本名为《2012:世界末日》的书籍,封面是一个夸张的外星飞船悬挂在地球上空,但书中没有任何外星人的内容。整本书里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全都是从网上抄录下来关于玛雅预言的解释和证明等,书籍装帧简陋,错别字随处可见。

  像这种粗制滥造、危言耸听、只为吸引眼球的书籍不少,大多都没有正式的出版刊号,在一些不太正规的书摊或是学校门口的小卖店中销售。大部分这一类的书籍,都是整理资料,加一个骇人听闻的书名,就算是大功告成。说这种书纯粹是在骗钱,一点也不过分。类似的书籍有《世界末日来了,我们怎么办》、《启示录:2012年12月21日》、《2012审判日》等等。

  一些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也有类似的粗制滥造,相较而言,它们有着正规的刊号,它们的设计或许更精美,它们的错别字或许少些,但从本质上来说,和那些非法出版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除了一味地渲染末日情绪来哗众取宠以外,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科普释疑类

  相对于一味渲染末日情绪的书籍来说,还有一类紧扣着玛雅预言的书籍,虽然谈的都是同一个内容,但立意却有高下之别。

  如华龄出版社的《2012不等于世界末日》、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保罗·克利福德的《世界末日:破产的预言》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书籍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世界末日预言的荒谬性,消解人们的恐惧和疑虑。而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玛弗利的《2012世界末日地下生存手册》则在假设世界末日存在的情况下,教人们如何在末日后的地下生存,虽然有些无稽,但也算是一本科学性和趣味性兼备的书籍。

  此外,众多介绍古老玛雅文明的书籍也借着这个机会出版,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已经消失的玛雅文明。例如印刷工业出版社在12月推出的《玛雅日历2012》,就详细介绍了玛雅历的特点以及推算方法等。从而得出结论:“根据玛雅历,2012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旧周期的结束,新周期的开始。”

  社会科学类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众多的便利,但也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由于人类对地球无止境地攫取,各种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武器的发明,一些社会学家以及科学家相信,人类可能毁灭在自己的手上。2012来临之际,这一类和玛雅预言毫无关系,但同样是研究世界末日的社会科学书籍也搭上了“顺风车”。

  中信出版社在2011年4月推出的英国人鲍伊所著的《2014下一个世界末日》就是一个例子,作者认为,我们所面对的危机,其根源在于全球化的不均衡发展:政治整合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而由此引发的政治危机可能带来战争甚至是世界末日。

  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灾害学教授,本菲尔德灾害研究中心主任比尔所著的《全球灾变与世界末日》也因为2012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本书从全球变暖到大海啸,从超级火山爆发到下次冰河时期的到来等问题谈开去,向人们揭示人类可能面临的种种灾变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或是延缓灾难的来临。

  文学作品类

  在各类关于世界末日的书籍中,文学作品是数量最多,也最具备可读性的。这些描述世界末日的作品大多是科幻类小说,但在许多书中,人们不难发现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所在。

  美国作家史蒂夫·艾尔顿的小说《玛雅预言书:2012》算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小说融合了科幻惊悚和宗教悬疑的元素。故事随着一颗从远古时代飞到21世纪来执行拯救世界末日任务的小行星说起,讲述了在世界末日预言即将变成现实的前夕,知情者、玛雅的后人以及身负拯救地球重任的外星生物和世界上各国政治力量的所作所为,其中还加入了温馨的爱情和大量星际战争、动作和悬疑情节,成为理所当然的畅销书籍。

  类似的还有2011年1月出版的《2012世界末日地图·印加残卷》,这部小说提出了“建立起众多文明的印第安人竟起源于中华民族?”“末日预言的第一起源地不是玛雅,而是印加?”等颠覆性的观点为2012末日预言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展示了一张庞大的历史悬疑地图。

  颇有意思的是,很多其实和世界末日并没有太大关系的书籍,只因为书名中有了“世界末日”的字眼,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西德尼·谢尔顿《世界末日的阴谋》、巴尔加斯·略萨的《世界末日之战》等。

  2012年才刚刚开始,和“世界末日”相关的出版热潮也才拉开帷幕。可以肯定,在今年,会有更多的图书搭上“世界末日”这班顺风车,来挑战读者的承受极限。
http://roll.sohu.com/20120108/n331513349.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27028.html

上一篇:遭遇灾害或武装袭击全球经济仅维持一周:应对2014
下一篇:拉尼娜尚未进入成熟期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6 许培扬 钟炳 刘全慧 杨文祥 张骥 吴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