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我国今年有效应对3次大旱:关注灾害潮汐组合

已有 2572 次阅读 2011-12-29 04:0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周期, 旱涝周期

我国今年有效应对3次大旱 解决2055万人饮水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8日16:4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28日电 据国家水利部网站消息,日前,水利部召开第8次部务扩大会议,会议肯定了2011年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效,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2011年有效应对了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接连发生的三次严重干旱,解决了2055万群众因旱饮水困难,完成抗旱浇地3.2亿亩。实现了抗旱浇灌保丰收的目标。
  陈雷指出,中央先后出台1号文件、召开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水利投资再创新高,落实年度水利建设投资3341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中央财政水利专项资金同比增长70.5%,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进,解决了6300多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陈雷指出,2011年有效应对了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接连发生的三次大范围严重干旱,解决了2055万群众因旱饮水困难,完成抗旱浇地3.2亿亩,实现了抗旱浇灌保丰收的目标。战胜了“两江一河”严重秋汛,成功防范了7个登陆台风和热带风暴,全国大江大河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主要灾害损失指标比多年均值偏少5~8成,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
  陈雷强调,各司局、各单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好2012年的各项工作,要突出抓好重点堤防、水库水电站、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工作,及时做好北方河流防凌汛工作,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农村水电、水土保持等重点工作,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利基础保障能力,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
  陈雷进一步强调,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加快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抓紧制定出台并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
  陈雷还要求认真抓好节日期间各项工作,倡导勤俭节约、文明过节的风尚,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相互送礼、相互宴请等拜年活动,要求领导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再加强学习、强化责任、调查研究和团结协作上多下工夫。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
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1]。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
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一、干旱
    
    二、洪涝
    1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
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
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
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参考文献(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23141.html

上一篇: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7.0级地震:关注圣诞潮汐组合
下一篇:告别2011:科学史上卓越一年 自然界灾害频发年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