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我国今年自然灾害致4.4亿人次受灾 损失3千余亿:关注预与防

已有 2738 次阅读 2011-12-24 05:3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然灾害, 损失, 防灾减灾

我国今年自然灾害致4.4亿人次受灾 损失3千余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3日17:0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 张希敏)中国民政部23日发布的“2011年民政工作报告”指出,截至12月20日,中国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4.4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081人,农作物受灾4148.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110.3亿元人民币。
  报告指出,针对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补助资金86.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7500万人(次),转移安置和旱灾、冬春生活救助标准平均比上年增长78%,创建了1200多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高效有序应对了旱涝交织、多灾连发、群灾并发的自然灾害。
  在社会救助体系方面,该报指出,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今年各级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有效保障了8100多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5%;城乡医疗救助惠及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6%;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3%;临时救助制度已在25个省份建立。
  同时,中央财政全年下拨优抚安置经费504亿元,以15%至20%的增长幅度调整提高了部分优抚对象等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惠及596万人;60岁以上的农村籍退役士兵开始纳入国家定期补助范围,目前惠及300多万人;全年接收军休干部1.4万人、伤病残退役军人1万余人。
  报告称,2011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专项补助经费10亿元,全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0多万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10多万人(次)。
  报告表示,明年加强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研究解决低收入家庭突发性生活困难和支出型贫困问题。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为重点,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继续提高救助比例和水平;研究制定艾滋病机会感染病人治疗费用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制定对职业病患者、重度精神疾病患者、无负担能力急救急诊病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救助政策;逐步将医疗救助范围从低保对象、五保对象扩大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低收入老年人。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1]。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一、干旱
    
    二、洪涝
    1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参考文献(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21446.html

上一篇: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拉尼娜现象持续至2011年第一季度?
下一篇:平安夜巧遇潮汐组合:今晚长春最低温-24℃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