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2011年工作总结【一】论文的问题

已有 3517 次阅读 2011-12-15 06:53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工作总结, 应急管理

  今年,我们研究团队发表论文20篇。其中,我比较满意的论文1篇,我满意的论文3篇。其他的论文算各有各的火花吧。
 
  当然,我们在自己办的电子期刊《应急管理汇刊》上还有若干论文算是未正式发表的,还有一些会议上宣读但是没有正式出版的论文,这个就不计算在内了。
 
  管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了一些想法,就要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去论证,这样,写的状态就会比较持续,这和实验学科特别不同,有的实验学科,做三年的实验,中间很可能一篇论文都写不出来,因为满意的实验结果还没有出来,只好等啊等,一等就白了头。
 
  管理学界的很多大拿(如彼得-德鲁克),其身上的著作都数百万甚至更多的字,每年都厚厚的一本书N篇论文出来。只要想法突突地冒,论文也就哗哗地写。我之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来发现,还真是。这一点不太好意思了。
 
  管理学家们的工作,究其一生,如果有一个东西能站住脚,就很不容易了。Management Science主编Hau Lee教授,之前一直在做Bullwhip效应的论文,发表了不少,在我开始做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时候,曾经和香港的刘教授探讨,问他:追根溯源,这个牛鞭效应是Hau Lee提出来的吗?他说不是,不过他做得比较充分,所以,给大家的印象好像这个玩意儿就是他的了。
 
  呵呵。这和张之洞差不多,老张提“中体西用”的时候,也存在这个问题,老张问幕僚:这个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我在这里写书,是不是属于学术不端啊?
 
  幕僚断然道:那人毫无影响,您写您的,最后大家一提这个概念,不会想到那人的,您就放心大胆写吧。
 
  据说张之洞就把自己关在黄鹤楼里,写了一个月,然后,他老人家就成中国近代伟大的实业家和思想家了。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想如此,不过,如果让人在100年后还记得某个概念或某类模型甚或某个体系是陈安提出来的,这个我真没把握,不过我们还是一直在努力,写这么些个论文,写那么多本书,目的都是一个,想最后有点痕迹留下。
 
  不过不同的是,我们自己提概念,自己建模型,自己去推广应用,肯定不会学习张之洞的学术不端精神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18596.html

上一篇:《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再次印刷
下一篇: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应急管理
收藏 IP: 144.64.20.*| 热度|

7 吴飞鹏 武夷山 陈小润 刘立 傅蕴德 张欣 dreamworld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