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12月10日,是个好日子。中午参加一个已毕业学生的婚宴,确实很热闹。有的人埋头苦吃,有的人高谈阔论;有的人说他的工作单位不好、工资低,有的人说他们单位效益好。呵呵,这就是生活,有了不同观点的碰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世界上绝对的真理不多,相对正确的道理不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一定条件下没错,无需大惊小怪。
2011年科学院院士评审终于尘埃落定了,在科学网上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口水战,其观点或阳光、或阴暗、或糊涂,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啊,争论是好事,道理越辩越明嘛。
对于局外人,应客观对待当选院士的水平问题。有位知名院士曾说过“评上了不一定水平就高,没评上的不一定水平就比评上的低。总之院士评上与否由很多因素决定”。我国院士评审制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进,但某人能当选院士是由2/3赞成票决定的,最终谁能否当选,都属正常,无需过多的抱怨。确实,有些水平相对较高的候选人也有可能评不上院士,美国如此,中国也如此。
可能有人对我的说法不以为然,说[1]“施一公全职在国内发表的优秀论文远多于中国任何科学家”,他这次应该当选。其实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仅用CNS论文反映,未免有失偏颇,重要的一点还得看他做出的研究成果水平和价值。屠呦呦也没在CNS杂志上发表过多少论文,但她及其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虽然她不是院士,但大家都认为她是无冕之王,是我们心中真正的院士。
能成为有效院士候选人的水平都不会太差,基本上是半斤八两,至多是某些候选人比其他人高出“一个台阶”。如果你的水平和能力比其他院士候选人高出许多,谁也阻挡不了你前进的步伐。如果你有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贡献,即使你整天抱怨,是个大嘴或大炮都无所谓。如果你的研究成果能治愈癌症、感冒等,院士们不投你的赞成票,人民是不会答应的。很遗憾,你的研究成果与别人拉不开档次,评不上院士并不奇怪。
对于局内人,即使这次评不上院士,也无需怨声载道,静下心来,埋头苦干,耐得住寂寞,胜利之神会向你招手的,两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嘛。
我还有一事不明向大家请教,饶毅教授已宣布不再候选院士了,但在2011年科学院院士评审结果公布后,把施一公教授抬出来,意思是说[1]“施教授学术水平很高,他未能当选院士,生物医学部有‘斥才’问题 。”这里,我对施教授的学术水平不作评价,问题是饶教授不想当院士了,但施教授未说过他不想当院士,这时候把施教授放到舆论平台上去“烤”,不是在给施教授树敌吗?是否“自己死定了,还要拉个垫背的呀?”我衷心希望答案是否定的。
这次院士评选过程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局内人和局外人不同的心态,我希望大家不要反应过激,淡定些为好。
参考
饶毅,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1672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