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没有一流的导师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吗? 精选

已有 8317 次阅读 2011-12-3 13:33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导师, 研究生教育

二三流的导师能培养出一流的研究生吗?

(王德华)

 

我在博文:特别想给研究生们一个建 中,谈到研究生选题与导师的想法有冲突的时候,有段话: “1、作为刚出道(或还没有出道)的研究生,在对一个领域还没有很好把握的情况下,善于听取导师的建议是有利的。等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眼光超过导师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新思路设计课题,但需要与导师讨论。如果遇到导师的反对意见,要有理有据说服他(她)。”有博友对此提出质疑:

 

 

[19]pinjianlu  2011-12-1 16:21

“等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眼光超过导师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新思路设计课题,但需要与导师讨论。王老师,请问你认为老师水平不行,而他的学生有可能成为一流的吗?我记得丘成桐说过:一流的导师才能带出一流的人才。

 

 

我的回复 (2011-12-1 22:10):一流的导师才能带出一流的人才,没错。一流的导师需要一流的学生,二者缺一不可。师生分不开的。真正优秀的学生,更是不需要导师具体指导的。

 

还有一位网友对此进行了回复(致谢!):

 

[20]doggiebear  2011-12-1 16:30

“王老师,请问你认为老师水平不行,而他的学生有可能成为一流的吗?我记得丘成桐说过:一流的导师才能带出一流的人才。”

 

虽然一般而言,老师的水平高于学生。但是这个是战略层面上的。对于具体课题或方向,则不一定,因为导师并不一定有精力和时间去关注每一个细节(实际上也不应该,否则就是没有充分调动下属积极性了)。比如,希特勒可能有很高的战略头脑,但是对于具体打不打以及如何打一场战役应该还是不如他手下的一个少将的。

 

我的回复(2011-12-1 22:09):分阶段。博士毕业后,专业领域应该超过导师才是。 (补充)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在战略上的学术视野,对于学生的学术水平是有重要影响的,有时候可能是决定性的。同时导师对具体问题的熟悉程度也是同样影响学生的学术水平。

 

 

作为一位普通的研究生导师,面对学生这样的质疑,说实在的有点尴尬,心里没有底气。我不知道如何定义一流的导师和一流的学生。如果说一流的大学,应该具有较多的一流的导师,那么一流的大学也应该拥有较多的一流的学生。中国也熟悉“强将手下无弱兵”的说法,也熟悉“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戒律。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管理,有优秀的传统,有优秀的文化。这样的环境,也就会有一流的导师,也就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是良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是这个道理。任何的拔苗助长、急功近利,都是与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相悖的。试想,一个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点数的学术论文、或者仅凭发表几篇论文就可以获得学位的管理方式,会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吗?反过来,如果导师不管不问,如果研究生上课睡觉、需要老师催着逼着才能做点事情,会成为一流的学生吗?

 

一流的学生,需要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导师同样需要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学生,也需要一流的管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权力。现代社会强调职业精神,需要敬业精神,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导师这个角色有时候是一个良心活,学生这个角色确实需要很强的自律性。

 

所以,一流的学生要投靠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导师一定也希望招收到一流的学生。我比较喜欢“无为而治”的理念,没有具体要求实际上是有着最高要求。也就是说,如果对学生获得学位不强行要求发表一定数量和点数的论文,那么实际上是更高的一种要求,一则要求导师高度负责,同时要求学生发表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不是短平快、符合学位要求的论文)。这样的氛围下,热爱科学、有发展潜力的研究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机会。那些通过研究生阶段意识到自己不适合走学术这条路,或者根本就不喜欢科学研究这种活动的研究生,只要达到了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完成了培养计划),让他们尽快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才符合当代的人才发展和培养理念。

 

那么,一定有研究生问:中国当前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研究所、一流的导师吗?这些大学、研究所和导师有一流的研究生吗?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我以前曾说过,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需要导师具体指导的。也说过,那些被时代赋予导师责任自己又为难的导师,最好也不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我现在依然是这个观点。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514471.html

上一篇:一位研究生眼中的“导师”
下一篇:北京郊区之秋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28 王涛 许培扬 吴飞鹏 武京治 张骥 张士伟 赵纪军 曹聪 彭思龙 曾泳春 李学宽 许浚远 李志俊 黄晓磊 吕喆 赵国龙 张彦斌 张天翼 傅云义 陈小斌 杨洋 王修慧 翁青青 者仁王 zhokzhok liguoshuai wgq3867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8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