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付导师的最好办法就是不理他(她)
(王德华)
有些导师确实很烦人,每天就知道催,几乎每天都跟在研究生屁股后面催。
这里告诉研究生们一个绝招,对付导师的最好办法就是不理他(她)。
如果导师要求及时将学习情况和研究进展让他知道,不要理他。
如果导师要求尽快完成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不要理他。
如果导师要求完成一些学习任务,不要理他。
如果导师安排一些与自己课题(论文)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不要理他。
如果导师要求评阅一篇论文、协助修改一些文件、协助搜集基金申请材料、协助整理课题任务进展,等等,统统不要理他。
… …
不管导师怎么安排,怎么要求,怎么催促,怎么唠叨,如果你心里不愿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决不理他,看他能把你怎么着?
不管我上面说的是真是假,结论不容置疑:此招绝对有效。
我说这招有效,是因为我深有体会,并且越来越感到困惑,对自己做导师的能力越来越怀疑起来。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已经困惑很久了,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占主要成分吧。
说点具体的,就以我自己的研究生为例吧。我们组以前有一些很好的传统,大家做得都不错,都受益,都说很有好处,如:
研究组一位同学的论文初稿完成后,研究组的全体成员都有责任提出自己的“评审”意见,要求从“一般评论General comments”和“具体意见 Specific comments”两个方面给出书面意见。文章被接受返回校样时,要求大家参与校对。
要求每位研究生(和研究组成员)过一段时间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进行简明的书面汇报。
要求研究生和研究组成员在实施任何一个实验前,都需要在于导师讨论之后,再在研究组组会上进行讨论。
要求研究生(和研究组成员)尽量按时上下班,有事情需要请假。
要求研究生(和研究组成员)上班时间不要QQ聊天、不要上网看八卦新闻、不要听MP3等等与学习和科研无关的事情。
建议研究生要及时回复需要回复的邮件,这是一种礼节。
… ….
近几年我发现我们研究组有些研究生也在逐渐忽视这些规定或要求,丧失这些曾经建立起来的传统,不知道是要求多了,还是唠叨太频了,让大家厌倦了、生厌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但学生对这些规定和要求不理不睬,对邮件的不理不睬(没有任何回复),作为导师开始确实不理解,尽管现在我还是不理解,但也不得不“理解”了。
我也逐渐学会了这一套,对有些学生的邮件,我也试着不立即回复或者不回复。以前我对学生的邮件都是回复的。终于有学生试探着问“我发给您的邮件您收到了吗?”,我也很平淡地回了一句“收到了”。相信学生也会体会到不理不睬的滋味是一种甜蜜还是苦涩。导师给研究生发邮件,学生不理睬,这一定不是正常现象。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研究生学会最起码的社会交往礼节(礼仪)是应该的。最起码的礼节都不会,最起码的规矩都不遵守,只能说是导师指导的失败。
研究生3-5年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点实验技术、发篇论文吗?肯定不是的。研究生要学习和训练的方面是很多很多的,技术、思维和行事方式、相关礼节和规范、行业基本技能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锻炼的。
想让你的导师心里难受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她)。这一招很灵的,希望你不要去试。
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失去了尊重和信任,没有诚信的师生关系,还需要讨论吗?
×××××××××××
说明:看来有些事情不说清楚还真是容易误解。写文章往往是借题发挥,借自己学生的事情,说点大家关心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学生总体看(毕业的、在学的)真的是做得很优秀的,不排除个别同学觉悟晚了点。本文的起因主要是看到有些导师的无奈,开组会学生无辜不到、导师发短信也不理,有的研究生导师几日也不见人,学生出去打工、兼职、去外地找工作等等,导师统统不知情... ...听到很多老师的无奈,同时自己的研究生也逐渐开始有这种苗头,结题发挥一下。这样是不是清楚了,我的研究生们也不需要承担很多委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没有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