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历
【现象】绝大部分省级事业单位都要求本行业研究生学历,同时院校和专业统一性要求较高;科研性质的事业单位很多都要博士,且需要有一定学术成果和推荐信;大型国企或知名企业,行政辅助岗位和研发岗位学历要求较高,绝大部分需要研究生学历……当然也还有比较“反常”的现象,原本是生产性的技工岗位,由于手握编制和福利的“优惠券”,不仅要求行业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偶尔还直逼研究生学历。【举例】:吉大附中本周日将在北京大学北阁201专场招聘从本科至博士,青岛五中去年已经招录多名博士,东北师大附中今年点名要北师大和华东师大至少研究生学历的学生,河南油田去年就开始在全国地质类院校招录博士后(进站),还有新疆塔里木油田很早就在北大招录多名硕博士等等。【解读】1)待遇诱人;2)研究生实在太多了;3)铁饭碗岗位太少了;4)我国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了,全民研究生等。
2.学校
【现象】大国企部分岗位和省部级事业单位(含高校)往往“限211或985大学毕业生”、“限至少211大学研究生,同时本科是重点大学”、“限985大学研究生,本科至少是211大学”,更有甚者直接“限九大院校,海外经历优先”。甚至有的只有学校要求,都没有专业要求。【举例】曾经在哈尔滨见到一位返校考研的HIT焊接专业校友,几年前毕业去了辽河油田一个管理部分,待遇颇高,但从未干过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去了开始每天就跟着部门领导出去陪酒,平时整理文稿和文件。【解读】1)每个人一生有很多母校,大学母校无疑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不论走到哪里,从事何种工作,在什么场合,毕业的学校犹如名片随时携带。但很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考取大学,也不是绝大部分都能进好大学,也不是很多人都能去北清两大,更不是能结而成群出国留学镀金;2)一般说来大国企人事部门管理负责人文凭通常很高,毕业院校也都非常不错,当然企业文化环境也很好,要求很高也能理解,但有的岗位分明十分普通,只是权力相对较大;而省级事业行政单位更甚了,现在老一辈在岗很多都是本科学历或略高,特别是地方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毕业为普通院校很多也很正常,但现在手握“优惠券”的他们不愁没人来投奔;3)名牌毕业生也是基于各种目的“能屈能伸”“饥不择食”,造成社会上“口碑好”的岗位极为拥挤,这也是为什么重点大学很多人更加实在,先考研再考公务员考试,“双管齐下”但愿击溃“拼爹拼舅舅户”;4)用人单位受社会评价影响较大,只要最好的不要求其他的,非理性用人,人才错位招录;5)211和985大学不断合并和扩充,“生产”了大量名牌毕业生等。需指出很多行业性顶尖学校(海淀区学院路就有几所)、特色学校(如上外、南京审计、外交学院),在某些省份都高考招生非常不错,但毕业时进入非本行业就业正遇到极大困难。
3.性别
【现象】艰苦专业、特殊专业很多不要女生,譬如井下工作、高空作业等等。但也有变相“婉拒”女性应聘,经常说“本岗位工作性质特殊,限男生”,“专业艰苦,需常年出差(或野外),不适合女生”等等。【举例】1)某年我在CAS某所复试,来自山东一所普通大学女生,考研数学149、英语80+、专业课115+,全所排名前列,最后据说“实践能力较弱、科研潜质相对较弱”等等理由被刷。好在老师比较“惜才”,将其推荐研究生院某单位直接单独复试。2)上周六学校来了好几个省份事业单位及其下属单位招聘,但由于行业艰苦,几乎绝大部分都不要女生,譬如某油田在见我投P大简历为女生之后,以“不好意思,今年我们单位没有本专业岗位”的理由“婉拒”了;再者,某地级市研究所,“对不起,今年没有下来女性编额”。【解读】1)认为女性本身事情较多,如结婚生孩子、每月的生理反应;2)认为生产性岗位体力活较重,女性体力较弱;3)认为女性“工作能力有限”,不会喝酒、人情世故、不“潜规则”;4)女性退休年龄较早,服务工作时限相对较短短等,当然也有部分岗位限制男生,只是对女生限制更多一些。
4.年龄
【现象】 日前某位老师写了一篇关于应聘年龄限制的博文,特别是某些工作性质比较稳定的部门和单位,对年龄要求比较严格。【举例】最近看到某公司招聘仔仔细细写清,“本科毕业需在25岁以下,硕士毕业需在28岁以下,博士毕业需在35岁以下”;还有某高校某院长公开竞聘,“需某某职称,某某级别,年龄需在45岁以下”。【解读】1)认为年龄大服务年限短,身体条件差;2)认为高龄创造性较差;3)社会上向来就推崇“神童”“杰出青年”“最年轻的教授博导”(没针对周涛老师),似乎越小越聪明越有前途;4)我国的“老龄化已经消退了”,迎来了“生育高峰期的青少年时代”等。
5.身体
【现象】在我国很多企事业和特殊单位,体检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公众丧失了自己的个人隐私权,而且制定了很多非理性判断标准。【举例】曾经听某校友说,某知名测绘公司部门招聘,就问“同学你身体看起来很结实,篮球打得咋样?能喝几两白酒?”;再某集团管理部门,“限女生,形象气质俱佳”(印象中外交学院好像高考提前批要求?)【解读】1)身体各方面素质好,才不怕有医疗负担;2)害怕某些疾病传染他人,社会上以讹传讹。鉴于某些中国特有现象不敢多言,就此打住。
6.专业
【现象】同样是某些大国企和事业单位,非常注重专业对口,明明专业课程差不多完全相同,但由于不同学校不同行业设置有所区别,仅仅因为名字略有区别而丧失求职的机会。【举例】某国土资源部门,“限资源勘查工程”,而类似的地质学、地质工程等等专业学生只能望洋兴叹,似乎“遥不可及”;某工程集团,“限土木工程岩土方向”,而与此类似的水利工程、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只能靠边站。【解读】1)人事部门本身不懂专业设置,而只是根据生产部门需求而简单制定要求;2)认为专业对口才能胜任工作,殊不知大学本科期间能学到多少本领;3)认为其他专业知识在本领域毫无用处;4)或是领导偏好,根据自己经验认为某专业一定好等等。
7.行业
【现象】首先是我国在52年院系调整中,造就了一大批行业性大学;其次就是近几年,国企改革,先后合并壮大了几个行业集团或研究院。造成行业内部认同感高,对外交流相对较弱,甚至出现行业偏见。【举例】某省国土资源部门要求“限地矿五校毕业生”;某省邮电系统要求“限邮电院校”;某电力集团要求“限原电力(水电)部高校”;某油田要求“石油系统院校优先”等等。【解读】1)领导校友的用人情结;2)行业归属感,认同感;3)错综复杂的师生关系,校友关系;4)行业间的“非友好”竞争,特别是垄断性企业等,本段可与前面2和6节有很大内在联系。
8.地域
【现象】中国人的地域观念非常强,从古到今,地名地区都是千年不变,出门在外总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也可以说家的归属感非常强烈,几代人都不怎么离开家。当然,抱团思想很重,有文称孙中山先生早年最爱把革命放在广东地区,早期海外会员也是两广两湖居多。直至后来的,开国元帅和将军,几乎只局限于几个省份。当然也与文化教育和思想有关,譬如两院院士江浙京沪地区最多。【举例】某上市金铜知名企业招聘道“东北亚分公司,黑龙江籍学生优先”;本科期间宁夏某省级事业单位来校招聘,“请宁夏的某几位同学留下”;某水建单位负责人“你是湖南的?行,签了”;我本科东北同学几乎全部返回东北工作,我所认识的东北朋友也都回东北工作了。【解读】1)地域认同感;2)在工作可以利用关系网优势;3)进入岗位易稳定下来,不容易跑;4)工作方便,与人交流方便等。
9.背景
【现象】年轻人中走入社会混的比较好的,很多都沾了背景的光,包括在科研岗位上,种种“暗规则”。不论做什么,总希望自己有点背景,仿佛办事底气就足许多。这里所谓的背景为广义上的,不仅涉及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还有政治背景等。【举例】某国有大型核电集团在线网投,“父母什么工作身份,直系亲属中是否有事业干部,亲属中是否有本集团成员”;某事业单位,“中gong党员优先,有学生会干部经历优先”;又有京区某公司,“限北京生源”等。【解读】1)认为越有背景,工作能力越强;2)认为越有背景,办事能力越强;3)认为有背景,就可以省却公司很多麻烦;4)有背景,可以为公司拓展其他业务发展等。
10.职称
【现象】职称总像一块金子招牌,主要比别人高,走到哪里都可以拿出来让别人叫的舒服。如同学历和学校、背景一样,越高越受人尊重,越高似乎就意味着越有能力。【举例】大连某重点中学招聘,“限35岁至少重点本科学历的的高级职称”;某省级测试中心,“材料测试,可落户放档案,高级职称优先”;“本单位常年招聘挂靠注册岩土工程师,一年多少万”。【解读】1)认为职称高就能力强;2)认为职称高单位整体业务水平就高;3)职称高可以承担很多重大业务,提高单位收益。
11.待补充
如此多的“明文规定”和“条条框框”,并随之而来的许多“婉拒”,人才任用的评价机制在某些地方或多或少有些不合理,很多场合都能见到“一竿子打死”、“一刀切”。出现在今天这种择业难、考研难的局面,原因有很多,以上解读仅仅是表层上的,甚至有些是调侃式的瞎扯。往深而究,可能就是评价机制、教育机制等等,但总体说来,造成这种局面,不仅仅是用人单位有责,而且与教育部门和求职个人也有关系。回过头来不禁要问,今天的大学生四年里都学到了什么本领?又有多少人能踏踏实实实习实践?又有多少机会能去实习实践?更不用说有多少人能进实验室踏踏实实做实验了(我就是此类案例)。或者又说,今天社会各行各业的“主力”都是78级之后的长辈们,他们为社会工作服务至少还有10多年时间,短期我们青年人难以寻找到当年那样的平台和位置,所以都要有心里准备,心态放低一些,想的开一些。但一篇文章,总有一种自己的观点,辩证的看待固然有一种“笑看风云淡”的达观,但若非要下一个结论,受武夷山老师的
《包容式发展和包容式创新》启发(我继续山寨),我认为人才招录能否朝着“
包容式选拔和任用”的方向而努力呢?少一些偏见和盲目,多一点理性和宽容。
看多了社会的林林总总,不觉疲惫而乏味,索性就去看看
孟津老师的博文吧,在那里有一种纯自然的享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0671-500261.html
上一篇: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节快乐下一篇:
找不到原文,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