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得事先说明:本文不论好坏高下,旨在讲出人们多半没有想到的事实的另一面。
是由
这两天,一些科学网博主对北美的Tenure-track制度的推荐使我想起早在2004-2005年间,我回国后工作的学院的青年教师普遍抱有对于这一制度的向往。我意识到人们的误区,曾建议当时的党总支书记搞一个对话活动,使青椒们对Tenure-track制度,特别是其残酷性有所了解。但是对方有所顾虑,对话至今没有进行。今年以来,学校方面考虑Tenure制度和Tenure-track系列的想法有所表露,在召集部分青椒的会议上流露出未来Tenure-track系列实施后,现行青椒的主要收入源自各类基础和应用科研基金的可能性(也就是成为北美的Grant-dependable式的科研临时工的可能性)。人们这才如梦初醒。不过从科学网这两天的反应看,没有意识到Tenure-track的残酷性和北美特殊性的大有人在。
Tenure-track制度的残酷性
北美的Tenure制度其实才是保护资深教师、严苛年轻博士的制度。Tenure制度保证了拿到Tenure身份的教研人员在不犯大错的情况下的学术自由。其对人们的激励恰恰是一旦通过“一劳”的艰辛和风险,便可获得“永逸”的不被赶走的保障。那么,和我们现行的大学聘任相比,Tenure-track又是干什么的呢?大幅增加“一劳”的强度,使“永逸”的发放者在发放这一资质时已经有了相当的斩获。Tenure不是施舍的,是用Tenure-track期间或之前的学术成果、基金贡献、以及承担多数人惨遭淘汰的风险而换来的。所以说,Tenure-track制度其实是一个对年轻人极为残酷的制度。其表现在于:1)以我国目前的博士水平,绝大部分在拿到博士,做了几年博士后的年轻人将被淘汰,没有机会参与游戏;2)在尚未获得Tenure的5-7年间,绝无喘息的机会。绝大多数进入Tenure track的女博士们和太太要求全方位照顾的男博士们须做好几年间不得生儿育女的思想准备。对于年轻博士们来说,Tenure-track的残酷性 大于 Tenure-track提供的机会。
实施Tenure-track的北美特殊性
目前(是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的目前,而不是制度初建的那段时间),大量的外来博士生和博士后已成为北美能够施行Tenure track制度的先决条件。对于那些拿到Tenure-track,准备扒一层皮,大干数年的年轻博士,无论其多么“超级”,手下没几个足够超级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是玩不转的。面对搭上十几年(博士生+博士后+Pre-tenure)却可能被淘汰的残酷,有点智商的但对研究不那么死心塌地的本地年轻人大都敬而远之。于是,谁来充任那些付出了劳动和青春却被无情淘汰的大多数呢?赴北美淘金或镀金的来自第三世界的博士生们和博士后们。这些人即使被Tenure或Tenure-track系列淘汰出局,仍有不错的前途:去美国的公司(工资还是蛮滋润的,不过好时代已经过去了),或以其刚镀好金身回国参与竞争。但是在中国,有多少足够聪明的本国年轻人愿意在中国的Tenure-track年轻教授手下赌一把呢?又有哪些其他国家的年轻人像我们的赴美镀金那样前赴后继地来中国呢?在Tenure-track制度下,没有了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外国人充任我国年轻博士们已经嗤之以鼻的博士后,谁来承担现在的青椒们所做的实验工作以及我国大学的繁不胜数的教学和行政杂事呢?
后言
本文以学术能力(而非英语能力)胜任、接近胜任、或有潜力胜任一般的美国助理教授,但不具有超级能力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为目标读者。
**************
从评论看,一些评论者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所误解。评论[57]有一定的典型性,将评论和回复贴在下面,作为对一类误解的一并解释。
[57]匿名
我觉得你对tenure-track制度并不了解,其实目前在美国最难的是找tenure-track的位置,而不是拿tenure,有了tenure-track位置的人,绝大多数都能拿到tenure。你说的残酷竞争不是没有,那就是耶鲁、哥伦比亚等学校的tenure-track位置,这些位置上一半以上的人是要被赶走的,但既然自己选择去这样的学校,就是做好准备要被淘汰的,真被淘汰没什么好抱怨的。很多一流学者开始不去最好的学校,而是去一一般的学校,拿到tenure,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形下作出最好的工作,再被好学校挖去。
博主回复:
是你没读懂我得文章。我恰恰是将大部分中国青椒在没进入Tenure-track系列就被淘汰作为其残酷的首条的。另外,尽管多数Tenure-track能拿到研究型大学的Tenure,只要有一部分被淘汰,压力便是巨大的。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是多数教授在拿到Tenure之前和之后的工作心态和来实验室的时间是有区别的。还有同样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青椒的很多工作在美国是由外国来的博士后充任的。特别是一些大研究室,甚至只招博士后,不招研究生。中国大学的各类杂事比美国多得多,却没有多少人愿意作博士后。对于一个年轻的Tenure-track助理教授,如果在中国的话,谁来帮他/她应付这些杂事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另外,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说Tenure制度不好、不能搞,而是告诉盲目地向往这一制度却不了解其中的难度的青椒们:事情没有那样乐观(特别是Tenure制度对资深教授的保护和对助理教授成为教授之前和之后的严格要求)。我完全估计到这一目的会被彻底误解,所以在开始写任何事情之前冒头便特别提醒:“我得事先说明:本文不论好坏高下,旨在讲出人们多半没有想到的事实的另一面。” 然而,即便做到这份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评论者坚定不移地认为我在反对Tenure制度。
最后,希望了解日本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七个旧帝国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的学者介绍一些日本的教师制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