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背景如何,大家都知道,就不再赘述了。
在中国科研可以数数文章数量,看看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的影响因子,虽然挺荒谬,倒是也能激励一大批人。虽然不再鼓励我们在学术上超越,但是追踪模仿的山寨能力到也做的有点模样。总归科研评价是有个东西可以拿出来摆谱的。
但是教学的评价就难多了。基本上是数数上课的数量,然后盯着老师有没有上课罢了。这个就很尴尬了。由于没有有效的评比教学质量的手段,于是上次大学本科评估基本就是一阵折腾。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全方位的材料造假和贿赂评委。很多事情是不堪回首的。
鉴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考虑考虑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谈到教学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很困惑,尤其是大学教学。很显然,教学是教和学两方面的事情,其评价也是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评价的东西应该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以及教学过程的细节评价。并且这还存在一个参考平台的问题,就是用谁的教学质量标准来评价呢?但是上一次的教学评估很显然不在于此,那些材料有说明了什么呢?
教学评价之难,在于教学本身一方面表面上表现的会非常容易,另一方面深入进去实际上非常困难。作为老师的一方,只要学过相应的课程,基本上就可以照本宣科的把课讲下来,尤其是有了PPT之后,更是容易了。另一方面,把课真正的讲好的的确确是一件非常需要功夫和天赋的事情。而评价方面,如果你没有这门课的深刻体验,那么区别出一门课讲的好坏是非常的困难的。我相信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教师的讲课过程能够录制下来放到网络上来,采取公开评价和专业评价的方式,这一点现在已经很容易达到了。而且我们不应该对评价本身设置什么指标。
困难的问题在于有些课看起来很好看但是不一定好,而一些课看起来很平淡但是很有意义。教课虽然有表演的成分,但是不是表演,最重要的还是讲出了什么,讲明白了什么。
另一方面,学生的差别很大。中国的高考制度的前提就是承认学生本身的差别,我不知道这是因还是果,以致于根本就不存在本质差别的学生的确出现了差别,这是一个奇迹。
虽然评价困难,但是还是有些客观标准的。
首先是课程的难易程度。我相信可以设计出一个指标来考量一门课程的难易程度。这里面的问题和SCI很相似,就是同一学科内的课程难度容易比较,而不同学科的就很困难。而且面对不同的学生,同一门课程会显示出不同的难度来。
其次是整个专业的设置是否专业而且强调学生的素质。也就是课程设置的有效程度。我相信这个也可以设置一个指标来考量,但是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来评价。
如果教学过程能够公开,再结合两个基本指标,然后再结合一个参考标准来参照,我相信就可以给出一门课程好坏的基本评价。而进一步的可以给出更多专业的看法。
当然了,如果取消了××部,我上面说的就全是废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494581.html
上一篇:
我们寻找的是希望下一篇:
不是教育部疯了,而是我们太软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