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留学期间,一次与教授Prof. Ulrich Gösele(已于2009年11月因病辞世)聊天。想起自己硕博期间主要研究方向都是碳纳米螺旋,到德国之后前2年做微波等离子体增强的化学气相沉积,后来到了马普微结构物理研究所首先做金属纳米粒子链。所做的研究方向都不是大热门,引用也不多,与那些文章被狂引的比起来,心里那个羡慕嫉妒恨啊!于是略带沮丧地问教授:“当前石墨烯、光催化、氧化钛、氧化锌等等大热门,文章被引用都很高,我做的都不是热门,引用次数都不高,我有时在想是不是该换换方向,找些热门方向做啊?”教授意味深长地说:“你也许没有高的引用,但是一样可以做一个好科学家啊!”然后他举了个例子,一个刚在《Science》杂志发文章的同事,“你看Lee,他的文章将来也不一定会得到高的引用,但是同样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好科学家。”另外他还说到:“有些研究手段方法,本身比较难,别人很难重复利用上,就像你制备纳米链的方法,所以引用自然不会高,然而你看我们这儿的氧化铝模板,这个制备简单,大家都能重复利用上,用的人很多,我们的文章被引用次数多高。”听了教授的话,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的研究,让别人的被引用去吧!
2010年ACS Nano编辑专门撰文(Fraud, the h-index, and Pasternak. ACS Nano. 2010,4(2):585-6.),评价了以文章数量和H因子来评价个人学术成就的弊端,不赞成简单地以数字来评价个人学术成就。文章中提到,H因子强烈依赖于具体研究领域。读了此文章,得到些许安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