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太阳黑子极小期的灾害链

已有 4214 次阅读 2011-7-19 13: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干旱, 低温, 潮汐, 洪涝, 太阳黑子极小期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太阳黑子极小期的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062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 minimum)(1010-1080)和11世纪气候变冷;1100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edieval Minor Minimum)(1150-1200);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3-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7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1, 2]

 

1975年王涌泉研究发现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1638-1641年发生特大干旱,1653-1679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1662-1668-1679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3]。他从事日地水文研究52年,一生关注震-洪灾害链的科学研究。

 

1919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87年间(至2006年),未曾遇到类似1819年的黄河大洪水。1819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1819年缓和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1813年和1818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1810-1814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5年持续干旱年份,1819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8.3级地震,导致1819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5]。此后,1840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184118421843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844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1850年及1860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855年黄河下游大改道。186018671870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1839-1878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1819-1879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3, 4]

 

上述两个特大旱涝时期正处于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 (17871843),这两个时期都发生了大致相同的旱---涝有序灾害链。所以,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可能带来低温、强震和特大旱涝灾害。对中国而言,大旱之后有大涝。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3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6]。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9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5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根据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 (17871843)的旱---涝灾害链,中国有必要在下一个太阳黑子极小期优先发展水利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众多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更值得关注。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相关部门有责任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回应公众的提问和质疑,把科研最新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行星作用新解:太阳黑子和潮汐周期对比. 2010-10-26 16:3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731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3.       王涌泉。日地水文研究52年。2010930黄河科研网。http://www.yrihr.com.cn/jdgz_ll.asp?id=272

4.       王涌泉. 特大洪水日地水文学长期预测. 地学前缘. 2001,8(1): 123-132.

5.       高建国。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气象出版社,2007262-269.

6.       科学家推测:太阳黑子2020年开始或进入“冬眠”。发布时间:2011-6-16 10:54:46来源:新华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66237.html

上一篇:印尼火山发生最剧烈喷发:地震火山预示厄尔尼诺到来
下一篇:安全警报暴露出市场经济的质检和监督漏洞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5 周少祥 杨文祥 钟炳 杨正瓴 sunxiaofe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