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一组”走出的大地测量学家
他的博士导师是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周江文先生。周先生八十多岁时,还在《测绘学报》发表论文。若干年后他,他弘扬了导师的学术和治学理念,也成为了大地测量学家。他就是2007年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杨元喜教授。
1957年,杨元喜出生在江苏北部的普通农民家庭。父亲为残废军人,家里劳动力不足;1973年,16岁的杨元喜高中毕业,回村劳动。当时还有生产队,生产队把男劳力分为一组和二组,一组负责更繁重的体力劳动。南一组挣的工分高,工分就意味着口粮。没有工分,就没有口粮。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吧!一个十六岁的小个子青年,肩挑一百四五十斤重的化肥,走四五里地,往田间运送。每半天来回三四趟,一天就是六到八趟。他显然力不从心,肩膀早已经肿了,脚底板上也起了血泡。这让他的步履更加蹒跚起来。有人看不下去了,劝他到二组去干,那里的伙计要轻一些。他咬牙坚持着,艰苦的农村生活,造就了他坚强的毅力,锻造了他顽强的性格。
村干部没有办法了,只好找到他父亲。父亲发话了,他才从一组换到二组。
放鸭子、养蚕、种蘑菇,他作什么都那样的勤恳,不怕出力气,不怕流汗。
这种素质在他刚入伍的第一年就重新显现出来,因为吃苦不落后,技术也出色,当年就得到两次嘉奖。
杨元喜的成功不仅和他的坚毅有关,也和他的天赋有关。一位老师这样评价他:杨元喜集天赋和勤奋为一体,想不进步都难!
二十岁时他参加解放军测绘学院的招生考试,数学成绩得了满分。这是一个好的起点,求学期间他把一本高等数学习题集的习题全部做了。
“盯着难题搞研究,瞄着问题做学问”,是杨元喜的治学理念;他的成功与早年的磨练和坚韧的性格密切相关。
*****************************
参考文献:
徐天河、王新元、吴富梅《杨元喜》,见
孙鸿烈主编《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地球物理分册》(科学出版社,2010,P429-431)
**************************
注:
<<退学辞职与降级(改写) >>和<<作业被抄之后的冤屈>>(改写)以及本文为原定标题
<<院士们的人性光辉>>的征文的三个片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