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得“冒烟”和旱灾警告

已有 5484 次阅读 2011-5-26 08:0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干旱, 拉马德雷, 长江中下游

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得“冒烟”和旱灾警告

 

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得“冒烟”(组图)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11年05月26日01:00
 
 
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得“冒烟”
  岳阳洞庭湖大桥下裸露的湖床(5月11日摄)。记者日前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湖南省旱情持续蔓延,32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洞庭湖城陵矶水位5月11日降至21.74米,创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这是湖北红安县城关镇竹林村大片干枯的耕地(5月14日摄)。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新华社记者 皮曙初 摄
  这是湖北红安县城关镇竹林村大片干枯的耕地(5月14日摄)。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新华社记者 皮曙初 摄

  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干旱剧痛。与此同时,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遭遇空前“水危机”,水域面积仅为去年同期的1/10,创下历史最低纪录。长江下游,素有“水乡”之称的江苏省同样未能幸免,南京溧水石臼湖基本干涸,数万亩螃蟹养殖绝收。

  中国气象局气象专家表示,此次旱情具有极端性、严重性,可以称得上是极端气候。

  “千湖之省”遭遇干旱剧痛

  千余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

  去年秋末以来的持续干旱已造成湖北87个县市区的989万人受灾,5月21日至22日的降雨未能从根本上缓解旱情,气象预报未来10天内仍将无有效降雨,灾情有可能继续发展,湖北省民政厅23日14时23分启动了全省自然灾害救助三级应急响应。

  多水的湖北这个夏天到处可见干旱的北方景象。《楚天都市报》的报道称,81岁的余友福必须每天花几个小时去挑水吃,他所在的孝昌县小河镇花山村里,池塘干了,井也枯了,300多名村民两个月以来一直面临附近无水吃的难题;因为饮水困难,一些学校甚至被迫停课。

  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到80%,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

  目前,湖北省政府已先后派出多个工作组赶赴荆州、黄冈、孝感等地对旱灾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当地抗旱救灾工作。湖北省民政厅适时启动了省自然灾害救助三级应急响应。

  洪湖湿地70年一遇大旱

  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描绘出“鱼米之乡”洪湖昔日怡人景象。

  洪湖湿地是荷花的故乡,是候鸟的天堂。作为中国第7大淡水湖的洪湖,曾被世界环境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水草覆盖率曾占湖面80%左右,到洪湖越冬的鸟类种群数量曾高达30余万只,一度成为中国湿地保护的一个亮点。

  而如今,洪湖正遭遇70年一遇干旱,湖底大面积干涸开裂。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今年以来,洪湖市降雨仅141mm,为去年同期的1/4。尤其是4月中旬至今,洪湖市连续一个月无有效降雨,垸内部分河流断流,旱情为70年一遇,农业生产受严重影响。监利县境内江、河水位也降至历史最低值,垸内河渠、塘堰多数断流干枯,水产业遭受重创,抗旱形势严峻。

  鄱阳枯 洞庭干 太湖旱

  甚至有驾校把训练场设到鄱阳湖底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近日因为持续干旱,水面变成大片滩涂地,当地许多驾校竟然把训练场地设到了湖底。村民徒步穿过干涸的湖底,坐上一辆驾校的教练车,就直接到了县城。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

  湖南益阳市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在该县揭家洲村,远远望去田里的水稻还是一片绿色,但拨开稻苗,下面的土地已经严重龟裂,不少裂口甚至能同时放入四根手指。据了解,严重旱情已造成部分早稻绝收。

  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目前,江苏大中小水库蓄水都不足,对比去年10月中旬及目前的卫星遥感监测图,大湖水面继续缩小。太湖每天补100多个流量,水位仍跌至历史最低。

  明祖陵300年首次露出水面

  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

  “露出来了,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露出来了,300年来第一次啊……”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近日,位于江苏盱眙的明代祖陵由此露出水面。据了解,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祖先的实际葬地。

  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消息称,今年江苏干旱严重,其中4月份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各流域上游来水异常偏少,长江干流大通流量不及常年同期一半;“三湖一库”蓄水总量比常年同期少12亿立方米,中小水库蓄水比常年同期少30%~50%。

  旱情发生后,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多次召集气象、水利、水文等部门,专题会商当前抗旱工作,分析旱情发展趋势,部署、落实抗旱工作措施。目前,江苏省正充分利用已建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全力组织抗旱水源调度。(本报综合报道)

  背 景

  降水偏少三至八成 气象部门人工增雨

  据新华社电 (记者张辛欣)记者5月23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旱区的缺水状况仍将持续。气象部门将抓住有利条件全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各控制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

  专家指出,造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是,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同期偏弱,位置偏东,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水汽通道未建立,不利于冷暖气流在江南交汇形成降水。

  为了增加降雨,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旱情,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此前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增雨作业。据统计,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共开展人影地面作业334次,发射炮弹3422发,火箭弹854枚。其中湖北省实施了高密度、大范围的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同时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已基本结束,但库湖蓄水增加仍不明显。最新干旱监测显示: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雨水仍较少。气象专家提醒,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市需继续做好抗旱的准备工作,江淮、江汉一季稻区要继续做好蓄水、保水工作,确保一季稻适时移栽。同时,中国气象局表示,将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全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链 接

  干旱不能归咎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也让人们对于三峡大坝的争论声音多了起来。

  卢耀如,工程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学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

  对此,卢耀如院士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称,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和地质灾害等问题有很多原因,不能全部归咎于三峡大坝。例如,鄱阳湖的缩小主要因人为的填湖,地质灾害部分应归因于乱抽地下水。

  卢耀如说,客观上讲,任何一个工程的修建都会对自然界有所影响,只是程度问题。比如我们建设大都市、对海域的开发利用等,对大自然也有不利影响,所以不仅是一个三峡存在利弊之争。

  他表示:“我们要做的是将影响降至最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谐自然。这说的是不会诱发更严重后果,而不是没有不良后果。所以,我们要对三峡工程作综合评价。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归结到是因为三峡引起的,难道和当地大量抽水、大量建高层建筑无关?长江流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灾害链,没有三峡,洪水也会引起滑坡、泥石流,各地都可能发生。”

  作者:张辛欣
(责任编辑:Newshoo)

http://roll.sohu.com/20110526/n308541454.shtml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2011-1-31 04: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干旱,灾害链,拉尼娜,拉马德雷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杨学祥
 
    199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1997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199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7.5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4亿亩,绝收1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00多万亩和减少1200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700亿斤、棉花60多万吨、油料180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今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7,8]。
    早在1998年,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2900—2200年,1800—1250年,700—60年,公元600—1280年,1820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3400—2900年,2200—1800年 ,1275—700年,60—公元600年,1280—1820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7,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729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8043.html

上一篇:日本福岛发生5.1级地震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欧美粮食主产区遭遇干旱洪涝:灾害链警告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6 杨华磊 周少祥 蒋继平 张骥 杨正瓴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