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c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kechan

博文

也谈地震预报

已有 2733 次阅读 2011-5-23 17:34 |个人分类:地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

                                           也谈地震预报(一)
   近些年来,对地震系统的非议不少,究其核心还就是地震预报问题。然,就20世纪初人类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地震科学研究开展以来,最受科学家、学者们争议的也还是地震预报的可否问题。我国20世纪60年代也大力地开展了地震预报研究,当老一代国家领导人了解了地震预报的困难程度后提出:打个招呼总可以吧。这是实事求是,也是最低的要求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国地震专业队伍建立,在“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指导下,地震预报迅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为什么呢?那是地震工作者深入、细致地总结、研究了地震发生前后宏观、微观自然现象,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地震科学实践,而取得的。当然,这不是地震预报的突破,而仅仅是打了个“招呼”。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对地震预报的实效有不同的思想活动和认识,也得到了大自然的奖、惩。1975年海城地震的预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基本上得到了世界地震学者们的认可。实际上海城地震的预报在时间和地点两个要素是准确的,而地震震级预报的偏差还是很大的,是地方的领导人断然采取的应对措施弥补了地震震级的不足,综合诸因素才取得了地震灾害大大减少的实效。这个“招呼”打得好,打得够。相反,1976年唐山地震是在宏观、微观大量出现,地震预报意见争论很大的情况下,没有打“招呼”,失败得很惨。而唐山地震区中的一个县领导,听信了“少数派”专家的“招呼”,采取了应对措施,依然得到了大大减少灾损失的实效。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取得地震预报和减少地震灾害的实效,需要地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充分结合才能得到。在云南、四川等等地震多发区,打“招呼”和听“招呼”,取得实效的震例还有一些。很难想象,当时就是依靠地震专业队伍的粗糙仪器和群众自制“土地电”、“土倾斜”等的观测数据,宏观现象的调查落实,充分地分析和对比研究,就打了不少的有实效的“招呼”,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地震预报状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807-447170.html


下一篇:也谈地震预报
收藏 IP: 123.145.125.*| 热度|

1 zdlh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