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39):宏观把握所献身的学科——二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精选

已有 9078 次阅读 2011-5-19 07:00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认识论, 爱因斯坦, style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我不是由于像功名利禄之类的外在原因,也不是或者至少不完全是由于爱好锻炼智力而从事一门科学,那么作为这门科学的新手,我必定会急切地关心这样的问题:我现在所献身的这门科学将要达到而且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它的一般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哪些是本质的东西?哪些只是发展中的偶然的东西?”他告诉我们,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或即从认识论的高度,来把握自己所献身的那门科学。

爱因斯坦是在1916年为纪念刚辞世的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而写的文章里说这番话的。马赫(E. Mach1838-1916)曾提出光学、力学、波的动力学的许多重要原理,常用的空气动力学参数“马赫数”就冠以他的名字。他的哲学代表作《感觉的分析》认为,所有知识乃是感官经验或观察材料的综合。他对牛顿力学和惯性理论的大胆怀疑和批判对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影响很大。

爱因斯坦对马赫推崇备至。他指出:“马赫对当代自然科学家在认识论的倾向有极大影响,他是一个具有罕见的独立判断力的人。他对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毫不掩饰的喜悦心情,……,如此强烈地迸发出来,以致到了高龄,还以孩子般的好奇的眼睛窥视着这个世界,使自己从理解其相互联系中求得乐趣,而没有什么别的要求。

然而一位非常有才能的自然科学家怎么关心起认识论来了呢?难道在他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没有更有价值的工作可做吗?”当时在同行科学家中对此有非议,爱因斯坦明确表示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始终认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令爱因斯坦赞赏不已的是:马赫在其著作中,以深切的感情注意各门科学的成长,追踪这些领域中起开创作用的研究工作者,一直到他们的内心深处,而这是所有优秀科学工作者必须做到的。

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马赫不是一位把自然科学选作他的思辨对象的哲学家,而是一位有多方面兴趣的、勤奋的自然科学家。马赫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一种用我们逐步摸索得来的观点和方法,把实际给予我们的感觉的内容加以比较和排列的结果,必须以所通晓的专业科学来表明如何逐一完成这种排列,从而抽象出一般规律。

爱因斯坦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这种在排列事物时被证明有用的概念,很容易在我们那里造成一种权威性,使我们忘记它们的世俗来源,而把它们当作某种一成不变的既定的东西。……科学前进的道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常常被这种错误弄得崎岖难行。因此,如果我们从事于分析那些流行已久的概念,从而指明它们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所依据的条件,指明它们是怎样从经验所给予的东西中一一产生出来的,这绝不是什么穷极无聊的游戏。这样,它们的过大的权威性就会被戳穿。如果它们不能被证明为充分合法,它们就将被抛弃;如果它们同所给定的东西之间的对应过于松懈,它们将被修改;如果能建立一个新的、无论由于哪种理由都被认为是优秀的体系,那么这些概念就会被别的概念所代替。”这一段话告诉了我们如何在科学的道路上破旧立新,从中可以领悟到,爱因斯坦缘何冲破牛顿力学的桎梏而创立相对论的。

 

在我们的学术界经常见到的问题是:从事具体科研的人经常不能宏观地把握所从事的学科,不会回答本文起首所引的话中的几个问题,从而大大约束了人们的科学创新能力。所以本文大段引述爱因斯坦的原话以及他所转述的马赫的观点,目的就在于让我们学生后辈真正懂得学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对于马赫的哲学人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我认为,马赫和爱因斯坦所倡导的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建议朋友们用爱因斯坦的要求,对自己进行一次自测,回答前面所述的几个问题:

我现在所献身的这门科学将要达到而且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它的一般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

哪些是本质的东西?

哪些只是发展中的偶然的东西?

如果回答得更具体一些,可以接着回答:

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这一学科发展到现在,有哪些里程碑?

那些起重要作用的科学家有什么样的基本观点?

这一学科还有多少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这一学科现阶段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是什么?

自己如何在该学科的发展方面尽绵薄之力?

为此应做何种努力?

 

总而言之,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心埋头拉车而不看路。

抬起头来,像爱因斯坦那样,努力从宏观上把握你所珍爱的学科的发展方向,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就能无往而不胜。

 

参考资料:

《爱因斯坦文集》,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6

 

写于2011519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5620.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38):非功利的献身精神——浅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下一篇:学习漫谈(40):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三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收藏 IP: 114.86.38.*| 热度|

18 屠涛 严志远 张美杰 曹雁冰 汤治国 董焱章 周华 易文凯 吴吉良 谢鑫 李毅伟 王超 张欣 李双林 mbb luxiaobing12 nobel168168 kx25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