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不应成为学术被打假的主体对象
曾庆平教授在反驳方舟子的《大学生没有必要写毕业论文》(曾教授把似乎把大学生改成了硕士生”的观点时,博来一片掌声,意犹未尽又发一篇《警惕学生剽窃和造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似乎有把打假的战火引向本科生的架势。
老曾用所谓“多糯米骨牌效应”比喻学生抄袭造假的危害,我怎么觉得似曾相识呢。噢,好像有一个笑话,讲的是一个男人捡了个鸡蛋,就梦想蛋生鸡,鸡生蛋,像多糯米骨牌一样,如此滚动,最后发家致富,买个房,再娶个妾…,结果惹得老婆上火,摔了蛋、破了梦想。大家觉着,多糯米效应像那个蛋那样危险?再说了,那多糯米效应算滴我心惊肉跳,1.5^15次方=20亿??? 1.5^32次方才等于431439嘛, 怎么算滴?多糯米链式核反应堆?
学生抄袭,根本责任在老师或学校。首先可能是“学前教育”缺失,再者就是监管不到位。学术规范教育是谁的职责?学校;如果是研究生,带教老师还有一份责任。如果学生受到很好的学术规范教育,加上教师认真的监管,情况会好很多。
我读研究生的年代,没有人告诉我该怎样做,硕士如此,博士阶段还是如此。眼见一个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得论文一个学一个,文献回顾就是一代抄一代,导师也没有说不对,我也就以为本该如此,恨只恨我做的课题跟他们都不搭嘎,想抄都没得抄,只好“拼”、“抄“外文综述。这是谁的责任?完全归到我头上恐怕不公平吧?我肯定委屈的很,我还拿了优秀呢,甚至是XXX优秀XX论文。
后来,去做博士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新语丝,从哪里了零零散散解到了一些规范知识,同时也在悄悄地纠正自己的行为和认识。后来在新语丝上看到大家谈论刘华杰教授正在翻译的一本关于学术规范的书<To be a Scientist>,我就找来原版读了读,算是系统了解了一下。后来回了国,我算是第一个在小范围内向研究生做了学术规范的一点普及教育,我自己也是半瓶醋。我所在的学校还是第一批211重点院校,不是不入流的学校。其它学校更可想而知了。按照老曾的理论,俺的师兄弟姐妹们岂不都该成了造假、抄袭的那个多糯米做的“帝国大厦”?
学生抄袭,值得引起重视,但是应该是教育在先。学术规范的教育非同普通的德育教育,如果学校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如果出了问题,那首先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另外,即使学生范了错误,毕竟危害有限;你不能因为那个子虚乌有的“多糯米”危害效应就给上纲上线,直接就劈头盖脸对学生一顿乱打。即使要追究,也首先应该追究老师的责任,不能让真正该挨板子的躲到一旁光吃不挨打,是何道理?研究生不应该成为被打主体。
对待学生,还是批评教育为主,防微杜渐。这是本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也本是源头就应该控制(也相对容易控制)的事情,却要其推向社会,让打假对象扩大化,这不搅混水嘛,让真正应该被关注的对象得以脱离人们的视线,反让无权无势学生们更陷水深火热,弄得“窃国者侯,窃钩者诛”。
凛然正气状的背后是神马嘛。
声明:本人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打假,仅限围观(也只是潜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