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科学网大学可定位在University 2.0 精选

已有 6181 次阅读 2011-4-21 11:0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网大学

  内容提要:
  University 2.0的概念源自Web 2.0。我个人倾向于称之为“网教3.0”。它的特点是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参与、进行知识共享。其对应的商业应用模式包括了淘宝网、Facebook、土豆网等。结合开放大学等教学网络应用,就形成了这种网教3.0。科学网大学可以定位在这种新型的网络教育应用方式上。利用加盟的方式,让学校、教育机构以及个人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参与进来。

  1 引言
  对于科学网大学的构想,在科学网中,已经有众多博友谈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我主要从事网络教育研究,因此我对其中涉及网络教育方面问题的帖子比较感兴趣。这里先简单综述一下。

  首先我注意到田兵伟老师给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University 2.0概念[1],他指出了虚拟大学可采用的模式包括:iTunes U+ Podcast、Ted、网络大学、开源社区等四种。在筹办科学网大学的时候,可以注意这么几个方向:Free、网络、终端、社交软件、办公环境等。

  其次,其他的博主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涉及网络平台问题的包括:
  刘峰老师指出科学网大学建设的三个方面要素:开拓者、网站建设和资金来源等[2]。
  刘洋老师提出了科学网大学的知识组织管理的方式[3]。在技术实现方面,给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如开源软件等。刘洋还对于科学网筹办团队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4]。他也指出了办科学网大学应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5],通过在网络环境下使用不同的教育模式来完成新兴大学的构建。
  阎建民老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指出了基于网络教育这种模式的科学网大学是有较好的前景的[6]。

  2 University 2.0

  2.1 从Web2.0到University 2.0

  其中University 2.0这一概念是很有启发性的。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资料,目前在学术界对于是否存在University 2.0还没有取得共识,因此相关的资料主要散见于各种商业性的网站中,通过Google网页搜索该词,可以获得十几万个结果,虽然这一个数据可信度并不太高,但也反映出了该词受大众欢迎的程度。

  我想该词应该是从Web2.0这一个概念引申出来的吧。因此如何理解University 2.0的概念,可以从Web2.0这一概念出发。甚至我还注意到一些人士简单地将University 2.0定义为那些使用了Web2.0技术的大学就是Universtiy 2.0,当然这一观点值得商榷[7]。另外国外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很有启发性的,比如Chris Sparshott用好莱坞制片在Web2.0时代的改变与University到University 2.0的转变做对比,探讨了University 2.0的诸多特点,也非常有趣[8]。
  对于这种新型的基于网络的大学应该是怎样的,我这里也给出一点个人的分析。首先来看,这种新的大学模式应该跟Web2.0技术是有关的。Web2.0强调的是用户的参与,这在目前的很多网络应用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博客与个人网站的竞争,由于博客具备良好的用户参与性,目前网络上个人发布自己的信息,基本上已经从个人网站的形式转向了博客这种形式。而相对于旧的网上商店的模式,由于淘宝网这种开店模式能满足用户普遍参与的需求,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Web2.0技术非常多,应用的面也非常广泛。对于University 2.0而言,肯定会采用Web2.0的技术。但这只是反映了University 2.0某一方面的特性而已。就Web2.0来说,除了技术的含量以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因此在构建University 2.0这一概念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引进Web2.0的思想。

  我这里给出的University 2.0的看法是,University 2.0是一种基于Web 2.0等技术在网络教育中应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够满足用户全面参与到教学各环节中的需求、促进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用户之间进行知识共享和相互合作,让学校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变得更加透明。


  2.2 University 2.0的特点

  基于Web 2.0技术,意味着University 2.0主要采用了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核心。但University 2.0又不应该局限于网络虚拟世界,应该跟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像淘宝网上的商户一样,淘宝网给你提供店铺,在现实世界中你就不需要店面了,你可能只需要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有一个仓库而已。University 2.0也可以做到这一点,University平台给师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学校”,现实中可能只需要一件非常简陋的课室或办公室就可以了。

  University 2.0中的用户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机构等。用户的全面参与将能够打破旧的大学教育体制的限制。比如在University 2.0中,教师或许可以自由地开设课程,学生则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科网大学只负责监管。

  在University 2.0中,知识可以充分共享。相互之间的合作也就更加充分。这种改变也为有别于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出现提供了机会。比如在University 2.0中,旧的讲授型的课堂教学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视频等主要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管理教学的功能将显著减弱。而学生知识的充分共享,则可以带来学习和作业形式的改变。

  旧的大学体制中,比较专业化的东西是很容易影响到不同用户完成自己的任务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学的进入门槛,如果是一个专业人士,虽然具备了高校从教的能力,但由于资格、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他是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系统的。在新的University 2.0中,可以消除这种专业门槛限制,可以通过更为透明的方式让这些人士通过网络获得教师资格,并随时可以进入新的学校体系从教。这种透明方式也意味着,不同类型的用户不需要努力学习这个学校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只需要告知自己的要求,马上就可以获得有效的回应。
  而具体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现在对于教师的备课等,要获取相应的资料,不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知识管理和制作只是,就可以利用Web 2.0等技术来达到要求。

  2.3 University 2.0的应用模式

  因为对University 2.0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比较模糊,所以要举出一个有意义的例子是比较困难的。如同田兵伟老师给出的iTunes U+ Podcast、Ted、网络大学、开源社区等四种模式[1],除了依托开放教育体系的网络大学属于比较正规的大学教育以外,其他三个尚不能严格称之为大学。

  建立开放教育体系的目的是要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目前世界上成功运行的开放大学比较多,其中最早的英国开放大学影响最大,且具备了非常完善的大学教育体系,跟普通的全日制大学有着相同的声誉。而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大学,目前正在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美国等国家则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构建开放教育体系,在这些开放大学中,网络技术也是获得广泛应用的。
  现在看起来,开放大学的出现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有校园的大学,而是作为全日制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因此在世界各国,所有的开放大学都强调了开放性,所有要进入这样的学校学习的人士,除了义务教育以下阶段的中小学生以外,任何人都是可以随时申请进入学习的。另外大部分有影响的开放大学,其官办特性也决定了它们在拓展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University 2.0应该与之有所区别。但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开放性,能够满足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的需要。学生入学可以不设置门槛。师生分离,有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除此之外,University 2.0还可以做的更多一些。
  1.构建University 2.0的基础是网络,以网络作为连接的纽带,其对应的实体所在地理位置可以不限于某些具备教育优势的地区,比如北京等地。亦或者不存在实体。另外University 2.0也应该不断引入新的技术以拓展大学的功能。
  2.在管理上来看,University 2.0采用统一管理,学校、教学或科研团队加盟的方式。这些都是利用网络来进行的。
  3.学生及其学习。学生的学习可以在家里或任何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做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4.教师及其教学。教师的来源则可以多渠道化。采用先进的技术,教师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网络技术的情况下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跟远程开放教育相比,University 2.0主要变化在于基础和管理方面。基础结构方面University 2.0完全依赖网络和各种新的技术。而管理方面采用的是类似淘宝网等的管理方式。有了一个网站以后,一些规模或小一些的学校可以直接加盟进来。当然也可以是教学或科研团队,甚至是教师自己。
  尽管看起来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过程类似于开放教育。但我认为如果这种新型的大学能够有效地运行多年,获得足够多的社会声誉,将其覆盖到全日制教育也未尝不可。

  2.4 一些问题的讨论
  1.教育与商业活动的不同
  教育具备一定的公益性,如同淘宝网这样的商业活动模式是较难以直接移植过来的。而博客与个人网站都是提供个人发布信息,只是实现了教育中的知识组织和传递的功能。
  2.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转换问题
  虽然科网大学主要在网络上运行,但是在现实世界,科网大学还是会有实体存在的,这就像目前网络上的谷歌、百度等公司一样。那么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这种实体和虚拟之间的关系和角色转换问题?就如同当年国内很多高校发展网络教育学院,由于初始运行的过程中问题不断,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招收进来的学生还得坐在教室里上课,只不过讲台上老师变成了一台投影机而已。这就是比较糟糕的状况了。
  3.University 2.0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将University 2.0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来看,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University 2.0是一个什么概念。从开放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这种所谓的University 2.0应该仍属于开放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开放教育的发展又经历了早期的函授教育、英国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教育、网络开放教育这么几个阶段。
  网络开放教育的发展过程则可以又分为早期的基于Web的教学到2000年左右的e-learning这两个阶段[9]。现在的University 2.0则跟Web2.0等概念有关系,同时e-learning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对Web2.0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将University 2.0 的发展看作是网络开放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还是比较合适的。
  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则对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这一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导致新的学校组织形式的出现。学校的发展变化过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青年之家、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幼发拉底河南马里城的宫廷学校、中国古代周朝时期的传授六艺的学校、再发展到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直至现代的班级授课制、英国的开放大学等。这些学校虽然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且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这些大学都有一些共性,就是大学的机构设置越来越复杂,管理也越来越呈现集中化的特点。与此相矛盾的则是社会对教育领域提出的需求越来越多,已有的教育组织形式难以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在中国这一类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的国家,如何探寻出一条更加有效地学校发展道路,其任务显得更加迫切。University 2.0应该是一种解决方案。
  4.如何给出一个中文名称

  如果能够有一个中文名称与University 2.0对应,这对于很大一部分不熟悉英文的人士来说是件好事,将能够促进更多人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避免诸如MP3那样的词语可能造成的迷惑。

  如果将University 2.0直接翻译过来,可称之为“大学2.0版本”或者“2.0版大学”,或简称“大学2.0”。如果觉得这些数字混用影响阅读,或可以称之为“第二代大学”、“大学二代”。由于目前网络上也流行所谓“富二代”或“官二代”之类的名词,故这样的称呼应该可以做到大家耳熟能详,且又不包含贬义。

  另外这一概念也属于开放教育的范畴,因此仍可以采用网络教育来进行界定。其中比较有特点之处在于使用了Web 2.0技术,可以称之为“基于Web2.0的网络开放教育”,或者简称“网络教育2.0”、“网教2.0”或“网教二代”。
  如果考虑到前面已经存在两个阶段的划分,我个人倾向称之为 “网教3.0”或“网教三代”,以示延续性。

  3 科学网大学可定位为网教3.0

  如果科学网定位为这种University 2.0(或网教3.0),则可以这样来安排:

  第一,将科学网定位为类似淘宝网等这样的网站,提供一个基本的平台,该平台上应该能够具备满足各种网教子平台的运行。这些平台可以分为:管理系统、教学系统、资源系统。
  管理系统用来完成网教3.0系统的管理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科学网大学的管理系统可以直接借鉴世界上最先进和最高效的管理系统。比如借鉴世界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的管理方式。如果觉得这些传统大学不能够满足Universtiy2.0的要求,则可以直接借鉴淘宝网等比较成功的商业运营经验。
  教学系统则是科学网大学平台的核心部分,该系统应该能够满足通过网络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基本需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网络教学方式和平台将越来越丰富,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由于涉及内容比较多,这里不详细介绍,有期待的人士可以参考我写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等书[10][11],书中对网络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教学系统又可以分成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学子平台、实验室子平台等多个部分。
  资源系统主要提供数字化资源等,实现如同传统大学中的图书馆这样的功能。资源系统可以提供科学网大学中的所有加盟单位、教师、学生等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所需的各种数字化和传统的资源。它由数字化图书馆、学术期刊、教学课件、博客、论坛等部分组成。
  其中数字化图书馆可以建立科学网大学核心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加盟的形式,有意向的学校和其他类型的图书馆都可以加盟进来。
  学术期刊反映了科学网大学以及加盟学校、单位、教师的学术能力,也可以采用加盟的形式,运营的时候可以采用类似于现在的爱思维尔、斯普林格等集团公司的做法。由于属于全数字化运行,故可降低办刊的门槛,对于自然科学类的学术期刊直接由科学网大学批准即可。
  教学资源包括了教师上课所需的各种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满足教师有效地在网上开展教学活动所需。
  第二,在技术实现方面,科学网的机房应该要扩充了。与目前已经成功的商业应用案例不同,科学网大学可能会是所有这些成功案例的综合。或者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表示:

  科学网大学=科学网门户+淘宝网+人人网+土豆网+MIT Open Course+开放大学网站+……

  当然给出这样的公式并不是要吓人,实际上,正是由于要综合,则意味着每一项目的要求肯定相对来说就会比较低一些。比如就加盟的机构数量而言,显然比淘宝网的加盟网店数量要少很多,光是这一点,就可以减少很多资源需求。
  第三,我感觉资金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原因在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越了合理水平,国家需要有一个理想的方法来减少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当然从技术实现上来看,初步看起来科网大学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处理的不好,将会是一个资金黑洞。因此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无论如何都应该考虑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今后合理收费等盈利模式,使之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收取加盟费、机构集团购买等方式。
  第四,科网大学在开始的时候主要着眼于高等教育,这与科学网目前的用户群体有关系。不过我觉得如果向其他的层次的教育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我看到网上已经有很多这样的网站,比如“学而思”等,办的还不错,口碑也很好。如果专门划出一块,让这些培训机构加盟入住,也应该是可以的。

参考文献:

[1] 田兵伟. University 2.0:Web2.0时代到虚拟大学有哪些成功模式值得借鉴 - gistian的博文 - 科学网[EB/OL]. [2011-04-1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028&do=blog&id=433162&from=space.

[2]   李峰. 科学网本已经是个好大学,科学网大学我看不必了 - Opiggie的博文 - 科学网[EB/OL]. [2011-04-1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5978&do=blog&id=432100&from=space.

[3]   刘洋. 科学网大学的技术实现与知识管理 - outcrop的博文 - 科学网[EB/OL]. [2011-04-2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29697&from=space.

[4]   刘洋. 科学网大学筹办团队的结构与定位探讨 - outcrop的博文 - 科学网[EB/OL]. [2011-04-1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32464&from=space.

[5]   刘洋. 科学网大学:脚踏实地的仰望星空 - outcrop的博文 - 科学网[EB/OL]. [2011-04-2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31675&from=space.

[6]   阎建民. 支持“科学网大学”:网络教育不差钱 - iceinriver的博文 - 科学网[EB/OL]. [2011-04-2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122&do=blog&id=429364&from=space.

[7]   University 2.0 – eLearning Blog Dont Waste Your Time[EB/OL]. [2011-04-20]. http://www.dontwasteyourtime.co.uk/elearning/university-20/.

[8]   Chris Sparshott. University 2.0 (revisited) – eLearning Blog Dont Waste Your Time[EB/OL]. [2011-04-20]. http://www.dontwasteyourtime.co.uk/blogging/university-20-revisited/.

[9]   程智. 网络教育基础[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10] 程智.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M].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
[11] 程智, 梁瑞仪. 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众议“科学网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477-435620.html

上一篇:我的讲课录像
下一篇:科技汉语语法的改革建议
收藏 IP: 202.192.42.*| 热度|

19 武京治 刘洋 徐明昆 许培扬 张伟 谢鑫 丁甜 吉宗祥 吕喆 郭保华 罗汉江 左正伟 陈飞 赵凤光 武强 刘建彬 sss123 gw0205 gistian

发表评论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