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臭氧洞:相互矛盾的报道表明火山喷发是主因

已有 3727 次阅读 2011-3-27 14:02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火山喷发, 臭氧洞, 臭氧损耗

    点评:全球臭氧已经停止损耗和北极臭氧洞已经形成,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报道,唯一可能的解释是,2010年地处北极圈附近的冰岛火山爆发是北极臭氧洞产生的主要原因。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全球臭氧已经停止损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6日 18: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庚辰
  联合国不久前发布的《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传出好消息:在各国的努力下,地球大气臭氧层已停止损耗,不再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莱恩·巴里认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
  
  一般认为,大气层中臭氧总量减少到220个多布森单位以下,才被认为是出现了臭氧洞。按照这个标准,南极上空春季臭氧总量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明显减少,但是,到1982年10月才首次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最近5年,南极上空臭氧洞中臭氧的最低值都低于120个多布森单位。

科学家推测北极首个臭氧空洞已经形成(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5日13:49  国际在线

  科学家推测北极首个臭氧洞形成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冬天的罕见低温天气产生的“美丽”云团,剥去了北极大气层里具有保护作用的大部分臭氧层,可能北极第一个臭氧洞已经形成。
  据专家说,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他们发出警告说,皮肤癌风险或将提升。同温层里的臭氧层像一条巨大的毯子,笼罩在距离地面大约12英里(20公里)的上空,阻止太阳释放的大部分高频紫外线到达地面,大大降低晒斑和皮肤癌风险。但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德国不来梅港阿尔弗雷德极地和海洋研究所物理学家马库斯·雷克斯表示,北极高空持续结冰的天气,可能已经使臭氧浓度比标准浓度降低了近一半,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北极30个臭氧监测站获得的初始数据显示,今年冬季臭氧浓度下降的情况比以往更严重。他说,在春天来临之前,“第一个北极臭氧洞也许已经形成,这种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可能将被载入史册。(孝文)
http://news.sina.com.cn/o/p/2011-03-25/134922180939.shtml
北极首个臭氧空洞和冰岛火山喷发的关系 
2011-3-27 07:34
北极首个臭氧空洞和冰岛火山喷发的关系
           杨学祥,杨冬红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冬天的罕见低温天气产生的“美丽”云团,剥去了北极大气层里具有保护作用的大部分臭氧层,可能北极第一个臭氧洞已经形成。
 
    1999年我国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就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在今年5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杨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有3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
 
    2011年北极臭氧减少的背景是:太阳活动由2009年的谷值向2013年的峰值过渡,太阳高能粒子活动逐渐增强;2011年1-3月北半球受到低温暴雪的袭击,低温和北极涛动强烈;2010年3月爆发的冰岛火山喷发,巨量的火山灰不仅降低了气温,而且破坏了臭氧。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9月22-24日)到冬至(12月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春分(3月20-22日)到夏至(6月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其中,2010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月3日或4日,远日点在7月2日或3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6826.html

上一篇:强劲沙尘暴呼啸疾行袭击科威特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日本东北地区海域发生里氏6.5级地震和潮汐组合对比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7 杨秀海 侯成亚 吉宗祥 赫英 杨华磊 钟炳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