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从“人比人气死人”的相对量说到“伪绝对量”(之三)

已有 3726 次阅读 2011-3-3 11:21 |个人分类:量学初探|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人比人气死人”的相对量说到“伪绝对量”(之三)

现在继续谈相对量(2011.03.03)

 

12.  N一个绝对量,例如5千克,如果变成了500千克,人们就说这个量(绝对量)变成为原量的100倍(500/5)。即某绝对量x如果变成了N乘以x,就说它变成原量的N倍了,显然,这里的N本身是相对量(或者说单位是“倍”)。不过在中文里当N=1时,人们的用词就经常含义模糊。按照这里的思路,N=1时,应当是表示没有变化,维持原量的老数值。可经常文稿中用“增加1倍”来表示原量乘2,是变成了原量的2倍。你在用词时最好小心点,别产生歧义。N倍与比例的含义类似,用法也类似。但是比例多用于不同的对象之间的对比,N倍多用在一个对象的不同时间的值的比较上。

13. N翻: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常提“到2000年经济产值翻两翻”。什么是翻两翻,它是说现在如果是1(或者是X),那么翻1翻,就成为2,(2X),翻两翻就是把2再翻1翻,变成4,(4X)。于是翻3翻就是原量乘8,(8X),即原量乘3回。翻4翻就是原量乘16,(16X即翻N翻就是原量乘以2N次方(X2,并且要乘N次,回)。它就是原量变大了多少倍的另外一种表示方法(与N倍的表示方法有区别)。翻N翻是2N次方(N 次幂)的通俗说法。由此,我们自然可以说N次方,幂的值(即前面说的2的肩膀上的那个数,如2,3,4等)是相对量 “翻N翻”确实是让不大理解N次方(幂)含义的人,理解数量关系的好词汇。不知道多少人理解这个关系?

14. 对数log上面谈及一个数(如2N次方,或者10N次方等等)的N次方的问题。而这里用的数是没有单位(不带量纲)的数。另外,102次方(不是前面的22次方)等于100。依照对数知识,这个关系也可以写为log100=2,这里的log是以10为底的对数符号。这里的2类似前面讨论翻2翻中的2,它应当是个相对量。于是我们说对数值也是具有相对意义的相对量。另外,我们知道变量x的微分dxx去除它,即是dx/x,而在微积分知识里(dx/x)=d(lnx)。这里的ln是自然对数的符号。注意dx/x,就是原量x与其改变量dx的比值,而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比值是相对量的一种。显然通过(dx/x)=d(lnx)的关系,我们需要承认一个量(可能是绝对量)取了对数就具有相对化的意义。此外,我们还知道一个绝对量是不能带着它的“单位”去取对数的(参加运算的),而仅能以其数值部分去参加取对数的运算。对数运算要脱去单位这个外衣本身也提示,它进入了相对量的王国。这与长度单位,米,m可以进行参加乘方运算(获得平方米这个新单位)是不同的。对数是中学就学的知识,但是这里谈的认识涉及了微积分知识。

15. 货币1元人民币,或者1元美金,其外形都是确定的,谁伪造货币是找死。货币具有很高的绝对权威性和通用性。货币几乎与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有关系。从工资、到物价都离不开货币这个中介者。但是要问1元货币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我们会发现它远没有1米、1千克这些有绝对单位的量那么明确的意义(对货币是指经济学意义)。过去的美金与黄金有确定关系,所以可以说它对应绝对量。可自从1971年以后,美金与黄金脱钩了。其他的货币也都是仅告诉你,我印的这张纸代表1元,而没有人告诉你它在经济上的绝对价值是多少。于是货币的真实价值就依靠它的发行单位对社会的诚信而维持。这种诚信的缺失就出现货币的贬值。所以当今多少人为货币而奋斗,可货币的值不是真的绝对量,它仅是大家还比较相信(或者无可奈何)的交换工具,谁都担心明天自己手里的货币会变成废纸。货币是伪绝对量,它仅是相对量

16.   时间:小时候读童话,说某人到天上3天再回到人间,他发现地上的人却过了3年,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科学论证。什么是时间,大家似乎都明白可具体说不清楚。我们比较清楚的1天,实际是与地球转一圈对应的,一年是与地球公转1周对应的。现在的时间的所谓绝对标准也是与物质发出的特有光的频率(电磁场震动次数)对应的。这些都依赖于什么是“一周”,而我们前面已经讨论了,1周,1度,11秒都是相对量。所以我怀疑,时间可能是个相对量,不是真的绝对量。

17.      好了!关于相对量的个例,先谈这些(肯定还有,欢迎补充)。对于绝对量,其单位(量纲)本身可以参加一些运算,并且获得新的量纲,这不仅保证着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也提示你的计算是否出了错误。而相对量的运算自然也只能获得相对量,这本身已经在帮助你检查运算是否正确。我的另外一个体会是知道某对象是相对量,这对你寻找对应的物理原因有帮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18281.html

上一篇:从“人比人气死人”的相对量说到“伪绝对量”(之二)
下一篇:科学时报登了一个伪问题
收藏 IP: 110.152.222.*| 热度|

2 廖聪维 尤明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