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全球变暖和金融危机:反科学情绪甚嚣尘上,科学界应自我反省

已有 5206 次阅读 2010-9-11 07:3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金融危机, 反科学情绪

作者:杨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0-9-10 12:39:44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自然》社论:让科学恢复应有地位
反科学情绪甚嚣尘上,科学界应自我反省

 
9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科学受到鄙视》(Science scorned),文章分析了科学目前在美国面临的危机,称在经济困难时期,反科学情绪对美国并无益处。以下为社论主要内容:
 
弥漫在美国右翼人士间的反科学情绪正在升温,可能会对环境管制及干细胞研究等诸多问题带来实质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上周,阿拉斯加州共和党初选就爆出冷门:参议员丽莎·穆尔科斯基被毫无名气的乔·米勒赶下台。米勒的胜出是保守的“茶党运动”(Tea Party movement)的一次重大胜利。他认为,穆尔科斯基之所以应该下台,首要原因是她承认存在气候变暖。
 
在目前经济不稳定的形势下,愈演愈烈的右翼民粹主义体现了诸多由来已久的保守主义理念,如反对纳税、规章和移民。但是,茶党及其支持者们也在激起人们多年的一种政治冲动,那就是对社会精英与专业知识的怀疑。
 
否定气候变暖是茶党反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立场。茶党运动支持者、著名的电台主持人拉什·林博曾将气候变化科学形容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骗局”。茶党还反对达尔文进化论和干细胞及胚胎研究。另外,他们抵制基于科学制定的规章,认为这给政府的侵入性提供了借口。
 
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已经备受抨击,而奥巴马作出的“恢复科学应有地位”的承诺似乎已将科学与自由政治联系起来,更使得科学成为右翼人士的靶子。
 
美国民众面临着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而由于中国等新兴科技大国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美国的未来将主要取决于教育、科学与技术。为什么美国政府应当制定并强制执行更为严格的基于科学的管制条例?上个月发生的数亿枚鸡蛋因为感染沙门氏菌而被召回的事件,以及墨西哥湾漏油事故都在及时提醒人们问题的答案。然而,人们却往往对反科学、反规章的运动买账,尽管这些运动通常是由商业利益集团及其雇佣的智囊团和打头阵的主力精心策划出来的。
 
在目前这种恶化的政治氛围下,科学的捍卫者们拿不出多少良方妙药。可喜的是,民意调查继续显示绝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科学对人类有益,各种反科学厥词也许不久便将烟消云散。但是,作为教育者,科学家们应当加倍努力地推动理性主义、学术研究和批判思维在年轻人中的影响,通过与媒体和政界的合作来更好地为公众解读这个时代的科学难题。(科学网 杨柳/编译)
 
更多阅读
 
《自然》社论原文(英文)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2010-9-10 22:22:18 匿名 IP:71.93.101.*
中文翻译有个关键错误——"linked science to liberal politics"是指把科学和“自由派的政治”联系起来。liberal是指自由派,美国左翼。

这篇文章掺了些环保分子的私货。全球变暖运动自身有致命错误,而不在于什么茶党攻击。 [回复]2010-9-10 22:13:18 匿名 IP:210.41.86.*
什么东西的功能吹的太没边 了,最终也会让人戳破 [回复]2010-9-10 18:09:07 匿名 IP:219.143.136.*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科学研究应该”去官僚化“,”去功利化“。科学研究不应该成为官僚们谋取政治利益的手段,也不应该成为少数人谋求经济利益的工具。

引用:“引用:“科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去政治化、去市场化”

去政治化还好理解。去市场化就难理解了。研究成果用什么来衡量其价值呢?用什么方式来转化为生产力呢?
对于研究者来说,劳动心血的付出不能与吃饭住房直接挂钩吗?” [回复]2010-9-10 17:23:20 匿名 IP:211.68.243.*
引用:“科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去政治化、去市场化”
政治家在投资钱的时候,会考虑到公众的反应,所以如果公众不支持科学,政治家当然也顾虑支持科学研究,所以你这个要求去政治市场化的认为只能是梦想妄想!
[回复]2010-9-10 17:00:02 匿名 IP:123.191.143.*
引用:“科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去政治化、去市场化”

去政治化还好理解。去市场化就难理解了。研究成果用什么来衡量其价值呢?用什么方式来转化为生产力呢?
对于研究者来说,劳动心血的付出不能与吃饭住房直接挂钩吗? [回复]目前已有10条评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367.shtm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9-1-13 8:14:11
 
布莱尔的两手策略压垮了美国经济巨人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信奉这一教条的美国没有被敌人打垮,却被朋友压垮。这个朋友就是对美国政策言听计从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当金融风暴在美国华尔街骤然兴起,席卷全球,美国金融权威格林斯潘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布莱尔的两手策略:支持伊拉克战争消耗美国经济实力,倡导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提高企业经济成本,最终导致世界油价上涨,美国现金短缺,信贷危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1、  托尼·布莱尔简介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1953年5月6日(金牛座)生于英国北部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1984年成为大律师,1994年被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封为枢密院的一名官员。1983年进入下议院,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后任财政、贸工、能源和就业事务副发言人,1992年起任内政事务发言人。1994年当选工党领袖。1997年5月任首相,后兼任首席财政大臣和文官部大臣。2001年6月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2007年5月10日布莱尔宣布将于6月27日向英女王递交辞呈,结束长达10年的首相岁月。

2、  伊拉克战争的坚定支持者

表面上看,布莱尔是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有关进攻伊拉克计划的坚定支持者。布莱尔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常与持坚定反战立场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发生摩擦。布莱尔在战争爆发前发表了多篇演说,强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必要性。

由于布莱尔在对外政策上对美国的政策一步一趋,而且和布什关系密切,所以英国民众以及媒体经常嘲笑布莱尔是布什的哈巴狗。2003年7月17日,美国决定授予“美国反恐战争中最坚定的盟友”布莱尔国会金质奖章。然而时至今日布莱尔仍没有领取该奖章。据称,布莱尔主要是出于害怕承担被人指责其是布什哈巴狗的骂名的考虑。还有分析人士称,美国授予布莱尔的国会金质奖章已经成为一个不幸的象征,成为套在布莱尔脖子上的沉重枷锁。后来的事实同样证明,“美国反恐战争中最坚定的盟友”布莱尔国会金质奖章也是套在美国经济上的沉重枷锁。

不管英国民众如何议论,布莱尔预擒故纵借刀杀人的政策直接效果是伊拉克战争严重消耗美国经济实力,导致共和党政府威信扫地,在2008年总统竞选中以失败告终。

美国为其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迄今已有超过三千美军士兵丧生。此外,美国在伊拉克的财政支出也达到天文数字。有人甚至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一万亿美元。国会预算办公室去年说,在四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总共投入了2500亿美元的费用。但一直批评布什伊拉克政策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如果算上对伤病员的护理费用、由战争而引起的油价上涨以及许多其它因素,这笔资金的总数应当是两万亿美元。斯蒂格利茨说,仅用这个数字的四分之一,就可以使未来七十年的美国社会福利系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尽管这种估算存在争议,但它起码说明,美国在进入伊拉克战争之前,对于自己将会为此付出怎样的财政代价毫无所知[1]。

美国金融风暴爆发后,2008年10月2日,美国参议院74票对25票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新版救市方案,美参议院投票表决的救市方案总额从原来的7000亿美元提高到了8500亿美元,增加了延长减税计划和将银行存款保险上限由目前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的条款,目的是安抚紧张的美国公众及支持经济增长。所使用的费用还不到伊拉卡战争费用的二分之一。伊拉克战争对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不容忽视。

3、  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的倡导者

2005年7月8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格伦伊格尔斯宣布,为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更加有效地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英国决定今年11月在伦敦召开一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控制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对话会议。

八国集团峰会7日至8日在这里举行。会议的两大主要议题是非洲发展和气候变化。峰会期间,八国集团专门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5个发展中国家参加对话会议。5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在对话会议上表示积极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并一致要求八国集团等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新技术,通过推广和使用高新技术共同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八国首脑在此次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关于控制气候变化的宣言和一个行动计划,承认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承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决定通过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对话,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布莱尔表示,发展中国家加入减排行动将使控制气候变化的努力更加有效,也将促使美国重新参加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谈判[2]。

如果说布莱尔对美国的战争政策一步一趋,那么,布莱尔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却采取背道而驰的相反路线。在美国总统布什以经济原因拒绝在京都协议上签字之后,布莱尔和欧盟决定在气候问题上掌控世界问题的话语权,重温大国引领世界潮流的昔日旧梦。布莱尔开创了气候问题政治化的先例,直接为美国的金融危机搭桥铺路。

    2007年3月13日,英国首相宣布了气候变化法案的草案。英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碳排放立法的国家。根据该草案,英国要在2050年削减60%的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的中期目标至少要减排26%。若没有完成计划,英国政府可能会被起诉。托尼·布莱尔说,这一计划可能会帮助英国说服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与英国携手应对全球变暖。英国环境部长戴维·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说:“这是革命性的一步,英国此举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了榜样。这一法案是国际性的里程碑。这是未来的环保方向。”环保主义者称该法案是“向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3]。

2008年6月5日,布莱尔撰文指出,新的环保技术已经推动着数十亿美元的产业。2007年,约有148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清洁能源技术上。从2006年开始,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增幅已达到60%。与此同时,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也是引发气候争论的原因。随着油价每桶涨到130美元以上,那些拒绝减排者就有更多的借口来回避对气候变化的关心。而减少对碳的依赖也是未来基本安全需求的核心。我一直认为,从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战略重要性而言,能源政策远不及防止气候变暖来得重要。如果没有美国的承诺,全球性协议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美国承诺本世纪中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减少50%碳排放量,并以立法的形式付诸实践,将可以有效改变减排的前景[4]。此时离2008年10月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新版救市方案的事件不到四个月。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日前决定,绕开布什政府,同英国政府合作建立共同温室气体市场,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施瓦辛格目前已经和到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达成共识,并在洛杉矶当地时间7月31日下午共同宣布,加州和英国计划建立共同的温室气体贸易市场。据了解,布什政府一直反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于2001年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却跟布什意见相左,他已经呼吁加州到2010年把温室气体排放水平降到2000年的水平[5]。布莱尔大挖布什墙角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英国文化不愧是美国文化的最初源泉。

4、  美国共和党的新策略和温室减排计划对美国经济的伤害

近日《华尔街日报》刊载文章称现在共和党已经调整了他们的反对策略,将攻击重点放在了碳排放立法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即将碳排放税的收益用于补助前景不妙的可再生能源研发。

毫无疑问,美国新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及其民主党控制的美国国会将采取某些税收手段对碳排放加以限制,但是对立党派共和党人却指责全球变暖是一个谎言,声称不管是碳排放税还是碳限额与贸易体系,都会将难以接受的负担强加给美国经济。

  也许未来五十年里我们都无从得知全球变暖是否会成为现实,但是确实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迹象,例如北冰洋冰盖的融化、阿拉斯加日益温暖、全球气候发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化。但是全球变暖的怀疑论者强调,从1998年以来,全球温度就再没有升高了,而且,近来的天气也变得不合时宜的冷了。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我们仍然能够无节制地向空气中继续释放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

  对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收50美元的税额将使得每加仑汽油的价格上涨25美分,这将使我们加速转向电力混合驱动汽车,放弃进口石油。同样的税负还将使电力支出费用提高1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会促使我们少用化石燃料,另一方面也会鼓励我们保持节约。

  但是,共和党称,碳排放税不会将收益返还给消费者,民主党操纵的国会将会把税收补助给狂热的特殊能源开发,特别是风能和生物燃料。他们称,奥巴马政府在决定优先发展哪种新能源时,风能开发是最可能让人们走上歧途的一种,那种认为风力发电可以取代煤炭或天然气发电的想法就是白日做梦。

  共和党称,风力发电只能将25%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而且其输出电量随时都在改变。现在的电力系统是一个高度协调的装置,其电压不能改变哪怕很少的百分点,否则就会导致电力设备无法运转或者损坏。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风还只是一种麻烦,而远非一种能量来源。

  然而,风能却是现在发展最快的一种电力生产方式,因为从美国联邦到各州都在资助这种再生能源的开发,政府要求公用事业部门建设风力发电设施。过不了几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像丹麦一样,遍地风力发电站,却没有关闭一家化石燃料发电企业。

  生物燃料也已经被证明是一场更大的灾难,它吞噬掉了我们30%的粮食作物产量,夷平了大片热带雨林,却仅仅取代了3%的石油需求。

  除此之外,太阳能则具有不需额外补助就能达到降低碳排放量的好处。但是除了零碳排放的好处之外,太阳能发电在最大程度上依赖于炎热的夏季阳光,所以在用电高峰,通常还是要靠昂贵的燃气电机来提供能源。

  碳减排体系下的最大受益者恐怕还是核能,共和党称。核电企业已经向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递交了18份申请请求新建28座核反应堆,核电复兴之日可期。虽然看来奥巴马支持阵营中的许多环保主义者会躺在推土机面前阻止新核反应堆的建设和核能复兴,但是奥巴马自己的态度却比较微妙,毕竟他来自伊利诺伊州,那里45%的发电量都来自核反应堆。

也许对于共和党人来说,比较谨慎的立场是:“碳限排,没问题;补助新能源?没门。” 他们认为,启动碳排放税或者拍卖碳限额与贸易许可之后的收益如果用以削减其他方面的税收,那么就不会损害经济发展;需要避免的是野蛮的、国会操纵下的投机式的替代能源繁荣。正如洛克菲勒大学人类环境课题组主任杰斯·阿苏贝尔(Jesse Ausubel)所说:“可再生能源将会是下一个垮台的次级抵押贷款。”[6]

从美国共和党的最新策略,可以看到英国倡导的温室减排计划对美国经济的伤害。

5、  结论及2009年欧盟(EU)轮值主席国捷克政府的宣言

2009年欧盟(EU)轮值主席国捷克政府的宣言可以给本文一个精彩的结尾:

有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捷克共和国是在一个相当复杂的时刻接任欧盟(EU)轮值主席国的,尽管几乎所有“时刻”最终都可以被称为“复杂”。我们不应该恐慌,而且必须对那些只想借此摆布我们的人(布莱尔?作者加注)——他们将当前这个阶段描述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刻——说不。

  当然,有一些被大肆宣传(如果不是过度渲染的话)的问题确实存在。全世界正处于严重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之中。欧盟的问题也愈加严重:“民主赤字”日益显著,并且在自身的制度安排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全球气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那些散布全球变暖危言的人成功地让政治家们(还有一些普通人)相信,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凭借这一虚假的断言,他们试图束缚我们的自由、限制我们的繁荣。而长期存在,给数百万民众带来深重苦难的核心武装冲突——例如在阿富汗、伊拉克、巴以和一些非洲地区——也无望得到迅速解决。

  经济危机应被视作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狂妄自大的政客们玩弄市场的结果,因此是我们必须付出的“合理”代价。这些政治家们试图将一切归咎于市场,而毫不自责,这是不可接受的行为,必须予以坚决抵制。捷克政府将——满怀希望地——不会把全世界和欧洲推向更加严厉的监管、国有化、去自由化和保护主义。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历史经验提供了强有力的前车之鉴。

  我们的历史经验提供了一条清楚无疑的教训:我们所需要的总是更多的市场、更少的政府干预。我们还认识到,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的代价更大。

  捷克政府不至于成为全球变暖危言的支持者,这一点也是我们可以指望的。捷克人认为,自由与繁荣遭受的危害要远甚于气候。有关当前全球变暖程度的唯一性并没有得到证实。对于那些引发全球变暖因素的解释既不清晰,也不能让人信服。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缓解气候变化的举措是无效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已经证明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气候的渐进变化。我们应该将注意力转向其它真正令人畏惧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  布什又要增兵 伊拉克战争巨额军费在美国引发争议。时间:2007-01-11星岛环球网。http://www.stnn.cc/america/t20070111_441847.html

2.  卢苏燕,曹丽君。布莱尔宣布今年在伦敦召开全球气候变化会议。2005年07月09日02:07 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w/2005-07-09/02076388372s.shtml

3.  王淏。英国可能第一个为碳排放立法。2007年03月16日13:17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GB/5480189.html

4.  Tony Blair。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全球化。2008年06月05日08:39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http://star.news.sohu.com/20080605/n257293523.shtml

5.  绕开布什 施瓦辛格与布莱尔合作减排温室气体。2006-08-01 GMT星岛环球网。http://www.stnn.cc/america/t20060801_290748.html

6.  常旭旻。“碳限排,没问题;补助新能源?没门!”2009年01月04日11:34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http://env.people.com.cn/GB/8617813.html

7.  胡娟。我们应该给市场松绑。2009年1月9日 8点32分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国金融网。http://active.zgjrw.com/News/200919/index/476947677110.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851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8-10-4 16:06:45
 
我们在为自己的愚蠢买单:不要成为三大“战争”的失败者 
 
中新网10月4日电 涉及七千多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北京时间4日凌晨1时许经过美国众议院的投票表决,以263票支持171反对获得通过。因为此前参议院已经表决通过,因此该方案随即交到积极推动其通过的布什手上,这位美国总统迫不及待地在上面签字生效。在众议院投票通过后,布什马上就发表了评论,表示欢迎。他说:“我们应该采取这个大胆的行动,以防止发生在华尔街的危机蔓延到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上。”不过,他也认为,这并不能包治百病,“我们的经济还要面对很多严峻的挑战。”也许是出于对前景的担忧,美国道琼斯指数在飙升了二百多点后,在随后的一个小时里又大幅跌落。可见,投资者对于美国的经济前景的预期分歧很大[1]。

我在2008年9月22日指出,次债危机的本质是,美国人花未来的钱购买房产,超过了其偿还能力,导致次贷银行面临破产、相关银行危机四伏的金融风暴。资本的金融市场是一架可以买空卖空的魔术机器,近几年重返资本市场的中国社会一直在宣传这一神话。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花未来的钱,并不是全球的人都能化未来的钱。以未来的钱做赌注,只会周期性的引发金融危机。股市是这样,楼市也是这样!中国应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汲取教训,而不是匆匆忙忙去步美国的后尘,甚至去为美国次贷危机买单[2]。

我在2008年6月20日指出,气候政治化、粮食危机政治化。富国在气候危机到来之前力图凭借政治、军事、经济、科技优势向穷国转嫁灾害危机。急于发展的中国人过于相信世界政治公正,世界市场公平,世界粮食危机敲响了盲目相信世界市场的警钟:如果中国真正变为世界加工厂,世界市场能否成为中国稳定可靠的粮仓[3]?

杭州商贸 (2008年第7期)在转载我的文章《美国的“粮食武器”正逼近中国》编后中写道:今后的事情尚待事实来证明,而美国借助经济优势来推行强权政治却是明摆着的事实。大国之间充满了算计,何况中国还被别人视为异类,其逻辑必然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如是观之,相信什么“世界政治公正、世界市场公平”,那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为什么中国现在还需要特别强调?那就得考虑这些年来,我们的主流理论和主流舆论说了些什么[4]。

我在2004年5月31日指出,2003年中国的电荒、煤荒和油荒引发了“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能源危机最终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是高速度和高消费导致的高风险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模仿美国成为石油第一大消费国,我们却不能模仿美国成为海洋第一大强国。卡住了中国的石油海上通道,汽车、飞机和轮船就变成一堆毫无用途的废铜烂铁。石油进口风险预示着简单模仿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终结[5]。

“量入为出”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策略。无视中国人多地贫资源少的基本事实,盲目倡导高消费高能耗,企图以高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中的拔苗助长和饮鸩止渴,完全违背高积累带来高增长的经济基本规律。如果高消费能带来经济发展,世界就不会存在贫穷的国家。面对电荒、煤荒和油荒,旅游费用的上涨不可避免,假日旅游经济面临新的考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调节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急需人力物力的加强。经济的宏观科学管理不应停留在理论上[5]。

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不仅加剧了国内的经济矛盾和经济风险,而且引发国际的石油竞争、政治矛盾和战争风险。作为倡导世界和平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政治大国,应该率先垂范,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走绿色环保之路,扭转能源和资源危机造成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缓和世界的重重矛盾[5]。

美国《侨报》10月2日发表社论文章说,此次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可以说,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6]。对那些鼓吹美国财富神话,极力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人,这篇文章堪称经典之作,值得一读[7]。

《三大“战争” 难道我们都是买单者?》一文揭开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几十年前就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可惜,这句无意中泄漏天机的话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应有的警觉,但是,这并不妨碍某些国家一直奉此为教案。可以说,在金融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粮食危机已经明确无误地展现在所有世人面前。这也是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三大危机同时出现在一个时点上。这个危机,其实不是台风洪水、火山地震等自然的危机,而是不折不扣的人为的危机,是由某些力量人为造成的危机,其破坏力不亚于三场战争,甚至要远远超过三场战争,或者说,他们本来就是三场战争,只是被人讳言而已。在金融危机中,我们成为了买单者,在石油危机中,我们也成为了买单者,在接下来的粮食危机中呢[8]?

不要成为三大“战争”的失败者:事实证明,我们正在为自己的愚蠢买单,错误和挫折应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一点。

转载原文:

三大“战争” 难道我们都是买单者?

2008年08月01日09: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控制自己需要的东西,更要控制别人需要的东西。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几十年前就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可惜,这句无意中泄漏天机的话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应有的警觉,但是,这并不妨碍某些国家一直奉此为教案。

时光流转到今天,在中国的产粮大省黑龙江,嗅觉敏锐的粮贩们罕见地亲自跑到田间地头,游说农民们将粮食卖给他们。“现在粮俏得很,根本不用自己雇车把粮食拉出去卖,不用出门就可以把粮食卖掉。”这是农民们对这一前所未有的现象最直接的表述。这些整日里和土疙瘩打交道的农民们也许并不知道,在美国芝加哥,明年3月交割的小麦和糙米期货价格均跃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大豆期货价格创下34年新高,玉米价格也升至11年高点。

在中国各主要产粮区愈刮愈烈的抢粮之风背后,是全球性粮价的上涨。其实早在2007年初,这场粮食争夺战就悄然爆发,2007年底,在半个月时间内,中国政府连下三道禁令:12月18日宣布对粮食及制粉取消13%的出口退税;12月30日宣布对粮食和粮食制品加征出口关税;2008年1月1日宣布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施出口配额管理许可证。

除了中国之外,为了保护本国粮食供应和稳定国内的粮食价格,越南、印度、柬埔寨、埃及等主要大米出口国纷纷发布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政令,而一些非洲国家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海地等40多个国已经由于粮价飞涨、供应短缺而接连爆发民众骚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甚至称,粮价飞涨可能带来“战争和其他可怕后果”。

可以说,在金融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粮食危机已经明确无误地展现在所有世人面前。这也是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三大危机同时出现在一个时点上。这个危机,其实不是台风洪水、火山地震等自然的危机,而是不折不扣的人为的危机,是由某些力量人为造成的危机,其破坏力不亚于三场战争,甚至要远远超过三场战争,或者说,他们本来就是三场战争,只是被人讳言而已。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中国大豆产业及植物油市场上,教训已经足够深刻,美欧企业几乎垄断大豆进口权,并掌控了中国大部分植物油压榨企业,已然可以随意影响植物油价格体系而获得暴利。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曾指出,当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形成一种新的政治理念:粮价比油价对政治稳定更重要,粮食正成为美国的赚钱机器和政治武器。而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则写道,第三世界国家缺粮使美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华盛顿对广大的缺粮者实际上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也是这轮粮价上涨中的最大受益国。目前他们掌握的粮食正成为继金融、石油后地缘政治中新的王牌,粮食问题终将使石油输出国组织中那些意图“叫板”的国家屈从,因为粮食恰恰是这些石油大国的软肋。

近年来,美国打着环保的旗号,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但事实却是,发展生物能源对美国能源贡献微小,但对粮价拉动却收效巨大。美国通过玉米提炼出的乙醇量能为其节省的汽油不到当年存储量的1%,却让全球粮价上涨了近四成。并且,在世界粮食趋紧的状况下,美国仍“坚持”大力发展生物能源。

  在金融危机中,我们成为了买单者,在石油危机中,我们也成为了买单者,在接下来的粮食危机中呢?好在我们有“富农”政策,好在我们的粮食持续几年大丰收。但居安思危总不是错!

参考文献 

1.  美国众议院通过救市法案 布什闪电签署正式生效。2008年10月04日03:21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news.sohu.com/20081004/n259844998.shtml

2.  杨学祥. 金融风暴和股市风险:有多少人在花未来的钱?发表于2008-9-22 5:52:3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888

3.  杨学祥. 从石油争夺到粮食控制:美“粮食武器”逼近中国. 刊发时间:2008-06-20 光明观察. 国际·军事。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6/20/content_793893.htm

4.  杭州商贸 (2008年第7期)。2008年6月4日杭州市贸易局商业总会会刊。http://www.hzsm.gov.cn/dynamic/InfoList.asp?BcgID=264&IciID=16130

5.  莫让石油进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死穴. 光明博客。[ 2004-5-31 17:10:00 | By: 杨学祥 ]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4/4786.html

6.  作者:yresfdgq143。美国《侨报》:金融危机印证中国传统价值。时间: 2008-10-03 10:22:29 来源: 中国新闻网。http://post.news.tom.com/D8000AAF47.html

7.  杨学祥. 美国神话的破灭:金融危机印证中国传统价值. 发表于2008-10-4 11:46:11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364

8.  三大“战争” 难道我们都是买单者?2008年08月01日09:46 来源:中国经济网。(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李瑞)。http://business.sohu.com/20080801/n258523940.s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392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2 11:33:21
 
气候恐怖主义正在袭击中国:请君入瓮 
 
                    气候恐怖主义正在袭击中国:请君入瓮

                                杨学祥

近日,国际能源署(简称IEA)不经意间披露了最新能源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10》(下称“展望”)中的一部分内容,却引起了境外媒体的极大关注。而这部分内容经过境外媒体的炒作后,就变成了“中国去年已经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事实上,对于这份尚未出炉的“展望”中披露的中国与美国能源消耗数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随后相继公开表示“质疑”,称“报告数字可以借鉴,但不可信”。国内不少专家认为报告“形迹可疑”,更有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舆论的“别有用心”[1]。

去年年底,被称为“拯救地球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终以一份不具法律效力的协议收官,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援助两大核心问题上,并无实质性进展。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坚守公平发展的底线,坚持“发展权不容谈判”,力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过去200多年无节制排放的历史责任。他们坚称,问题的制造者应当自己埋单,并重申,发展中国家还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多重任务,限制其发展空间,极不公平也不合理。发达国家则竭力推卸历史责任,希望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单一的法律框架中,只谈“共同承担”,不提“区别对待”,并企图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和发展中排放大国的承诺捆绑在一起。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提出的中期减排指标不仅幅度让人难以接受,且附带各种条件;在资金援助上,其又行动迟缓,承诺援助金额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所需相去甚远。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把国际社会的目光全都聚到中国身上:只要中国参与强制减排,美国就参加。毋庸置疑,目前的中国令全世界瞩目。明眼人一看便知,而此时披露“中国去年已经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的消息,其意图很明显:既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那么将中国纳入“强制减排”显得是多么的“理所当然”和“冠冕堂皇”。从而在坎昆气候会议上,为实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让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共同承担”的强制减排目标、分化“基础四国”铺平了道路[2]。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震指出,2009年中国总人口是13.3亿人,同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是31亿吨标准煤,人均消费能源2.33吨标准煤。2009年美国总人口是3亿人,同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是31.1亿吨标准煤。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10.37吨标准煤,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的4.5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有权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无论是相关国际机构还是发达国家,若仅以一个总量数字来指责或要挟中国,都是毫无道理的[3]。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限制中国发展的计划蓄谋已久。2007年3月,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保罗•布朗语出惊人:“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他更指出,在2050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3摄氏度,没有空调难以生活。保罗•布朗曾是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此次他来到中国时,就带来了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人们仍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的话,到2050年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再上升2摄氏度,而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5摄氏度[4]。

布朗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可怕的远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都将首先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致命一击。气候恐怖主义者的恐怖袭击手法远远高于一般的恐怖主义,以预言50年内的世界末日来胁迫世界进入其布下的经济陷阱!经济基础影响人们的政治观点,布莱尔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英国的经济利益而成为控制全球变暖的领头羊[5]。

大国博弈的基本目标就是经济利益,文化、外交、政治、战争都是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和途径。欧洲发达国家开发较早,资源和能源不足是其软肋。与其高价购买石油和天然气,受中东和俄国的制约和限制,不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兼得改善环境的目的。没有尾巴的狐狸提倡大家都割去尾巴,可惜石油和天然气并没有因为欧洲的说教而丧失其经济价值。如果欧洲找不到让大家都割去“石化燃料”尾巴的强有力的理由,缺少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大国支持的减排计划就必然失败。气候恐怖的宣传就会变成没有结果和没有救星的恐怖末日。美国花费倾国之力打造的石油基地,怎能因为欧洲一句话就一文不值?未来90亿人口能靠可再生能源生存吗?

美国独霸石油资源的计划是实实在在的,欧洲可再生资源的计划是虚无缥缈的。有人以为,通过温室效应,人类就可以控制气候,就可以改变自然规律,这只是天方夜谭而已。对大多数人而言,乘亚诺方舟要比改变气候实际的多。我们为什么要和老天爷较劲?人类有战胜自然的历史吗?

历史上,海平面有100-200米的大幅波动,遍地可见的海岸阶地就是证据;气温变化幅度在10摄氏度以上,冰期和间冰期的转变已经历了数次。即使人类将地球积蓄数亿年的石化燃料消耗殆尽,地球的温度也不会超过历史的水平,气候恐怖论只能恫吓没有历史知识的人,世界不会因气候危机而走向末日。沧海桑田的变迁是自然规律,城市的兴亡,民族的荣辱,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阻挡不了风沙侵蚀的人类,居然想阻挡海水的进退。布莱尔的幻想即使戴上“科学”的面具也恫吓不了整个世界。

据2007年3月13日美联社报道,英国政府于3月13日建议进行一次大胆的,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立法。此举将促使美国、中国和印度也出台同样的立法。按照该立法的草案,英国到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60%。“这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而采取的一项革命性举措。”托尼•布莱尔说:“它为全球其它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近几个星期以来,英国的政治党派为了在下一届国家选举中占领一个关键的战场,纷纷进行了“绿色”表决以展示他们的环境态度。无论是布莱尔的工党还是反对党保守党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他们把更多的媒体时间放在了臭氧层问题上而不是英国在伊拉克的驻军问题。来自伊拉克的坏消息已经让布莱尔的阵营受到打击,他们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可以使布莱尔掌握主动权的问题上,比如环境问题。布莱尔计划于9月份离任,如果他能够在离任前成功促成一项全球二氧化碳协定,这将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政绩[6]。

如果把竞选的宣言当成行动的纲领,那么你就一定会上了机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贼船。布莱尔在为世界人民画饼充饥!如果布莱尔能把中东和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由能源和资源化为负担和债务,那么,人类就可以靠热情、愿望和幻想解决一切物质的危机。布莱尔只给出发达国家可接受的极限,他没有给出发展中国家离开低价的石化燃料如何生存的方法。在将石油和天然气驱逐出国际燃料市场的表决中,美国、澳大利亚、中东和俄国决不会投赞成票。

王乃仙最近指出,气候变化是地球气候史的正常现象,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得比较和缓,有时则比较急剧。尽管近年来天气和气候出现了世界性的异常,但这种异常并没有超出历史上的变动尺度和界限。根据已知的气候演变史料,气候变化是有特点和规律可循的,天气冷暖交替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只向一个方向发展。所以,人们应当从已经发生的变异中寻求因果关系,探索出未来的可能趋势,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在突变中切勿惊慌失措,更不能以眼前局部的、偶然的变异作为依据,贸然判断世界今后的气候将更趋“恶化”[7]。

气候恐怖主义的纲领就像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以机会主义的损人目的开始,以自由主义的害己结果告终。自然规律不是由国际决议来改变的,尊重自然规律,适应气候变化,优化自然环境,构造和谐社会。这才是人类正确的选择[8-10]。

打着公平正义的科学旗号,贩卖利己主义的政治经济私货,这是西方霸权集团和经济财团的故伎重演。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温室气体的研究,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既有科学问题,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在科学上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应轻易做出结论[11]。2010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黯然失色,冷热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否定了温室效应的持续增温预测。气候危机来自全球变暖的过度宣传,气温高于现在10-18摄氏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于现在8-10倍的白垩纪,是恐龙和热带森林的天堂,气温上升并未超出历史的最高限。

近期发现,海底甲烷水合物的储量是已知碳化石燃料的二倍,但这些甲烷水合物矿床脆弱,从中逃逸出来的气体可能加剧全球变暖,人类根本无法控制[12]。构造运动、海洋锅炉效应使海水增温,是甲烷进入大气的原因。一亿年前海洋底层水温比目前高15度,气温高10~15 度[13],甲烷和二氧化碳从海洋进入大气的作用不能忽视。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与之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目前气温变化的幅度还没有超过历史水平,没有证据表明它仅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的盲目干涉或许只能加重未来全球变冷带来的灾难。

由于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商业战争往往打出绿色环保的旗帜。曾庆存院士指出,一开始提出人类使用氟里昂是破坏臭氧层罪魁祸首论调的是一些与杜邦公司竞争的公司,当时杜邦公司是氟里昂这种制冷剂的主要供应商。杜邦公司还为此出了一本书,专论“臭氧空洞根本就是骗局”。后来,杜邦公司研制成功了氟里昂的代用品,它马上反咬一口,提出氟里昂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罪魁祸首,以此限制别的公司使用氟里昂。可以显见,这些论调都是西方一些垄断资本家和政客玩弄的把戏。温室效应也好,对臭氧层的破坏也好,是科学家作为科学研究而提出来的一种观点,是值得肯定和无可厚非的。但这些学术探讨性的观点有时就被编造成了所谓的“科学根据”,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用来压制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14]。以冠冕堂皇的维护抽象人权和生态环境的红旗,代替昔日的公开侵略和掠夺的黑旗,这是霸权主义的新伎俩。

尽管二氧化碳增加被认为是产生恶劣气候的原因,但目前它还仅仅是科学上的争论,不会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对安全构成威胁,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曾预言,最近的一场战争(中东战争)是为了石油而战,将来的战争是为水而战。如果气候变化导致各国丧失本来就稀缺的淡水供应或者生计手段,那么冲突的威胁将会大大增加。在采取合适的行动战胜威胁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来消除或减轻威胁,而不是通过诉诸武力或其他方式直接处理安全问题,这样可能在总体上更加有效,并且经济、合算[15]。现在,气候问题已演变为政治问题,政治问题又转化为经济问题,导致冲突和战争的危险正在增加。

气候恐怖主义正在袭击中国,掉入气候恐怖主义的陷阱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危险。

参考文献
                                                            

1.  西方媒体热炒中国能源消费 被疑诱使我强制减排。2010年08月02日01:25  中国经济周刊。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02/012520803399.shtml

2.  新报告被指诱使中国强制减排。2010年08月02日01:25  中国经济周刊。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02/012520803399_2.shtml

3.  学者回应中国经济责任论:人均能源消费少得可怜。2010年08月02日02:39  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2/023920803829.shtml

4.  刘正旭,李莹,刘萍。英国环保记者:全球气温再升2℃上海将被淹没。2007年03月18日 13:54 金羊网-新快报http://tech.sina.com.cn/d/2007-03-18/13541421472.shtml

5.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7-3-20 8:19:37。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12

6.  英国政府建议制定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法。气象港2007年3月17日http://qxg.com.cn/n/?fc=nd&cid=0&nid=11318

7.  王乃仙。气候变化究竟何去何从。发布时间: 2007-03-19 07:48 来源:光明日报http://www.gmw.cn/01gmrb/2007-03/19/content_573814.htm

8.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2004-3-23)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3/1122001.htm

9.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10.              杨学祥. 面对危机的正确抉择:改变气候还是适应气候? 2007-3-1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2412

11.              周光召. 若干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 1996, 48(5): 4~7

12.              Erwin Suess, Gerhard Bohrmann, Jens Greinert, Erwin L ausch. 易燃之冰. 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2000, (2):7~12

13.              杨学祥.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科学. 1999,51(1):46~48

14.              熊德.  真凶是太阳风?很可能!咋全赖氟利昂?有名堂! 中国市场经济报(科技周刊),1997年7月24日第五版.

15.              J. Houghton. 全球变暖.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8. 90,109,226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934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1855.html

上一篇:隆昌荣昌交界地区发生4.7级地震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科学是中国的软肋:先从这里开刀
收藏 IP: .*| 热度|

4 鲍得海 钟炳 孙根年 孔玲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