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关于写作 精选

已有 12754 次阅读 2008-4-26 21:30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关于写作

2008.04.26

最近和学生一起改论文,所以要说一些和写作有关的事情。

写作是一个大问题

写作本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的基本训练,可是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在这方面受到的训练真的很不足。不仅课堂训练不足,个人的自我训练尤为不足。

很多人可能认为写作基本上只是和文学有关的事情,其实在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写作都和文学无关,比如领导的讲话稿,研究报告和论文,申请材料和报告,商业计划书,广告策划,专业著作,博客,等等。

我上中小学的时间加起来只有8年,回想起来中小学期间受到的写作训练还真是很有限。我上大学之后也没有专门学过写作,所以我绝不能够说我的写作训练有多好。我倒是很想有机会去专门学习一下。

上周上海交大的孙淮教授来访问,他就谈到自己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学生一起修改论文,说自己的角色完全是象中学语文老师一样,要为学生修改最基本的逻辑和语法错误。在座的每一位教授都深有同感。

写作与研究能力

我在和学生修改论文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确很成问题。写作能力无关语言,因为写作的最重要之处在于逻辑和对相关材料的组织。但是我常常看到的写作却不过是没有实实在在的论证和分析的说法,只是把一些没有被理解的事实和数据堆砌在一起。从主观上讲,这样写作的人其实根本没有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有多少价值。

我个人的感受是写作能力其实和研究能力紧密关联。没有经过严格写作训练的人,其研究能力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把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并且写作成为有内容和叙述清楚的研究论文的过程,对研究的提高和进一步问题的提出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很关键。很多人的研究无法深入下去,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估计跟不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明确认识更多和更深入的问题有关。

个人经验

我在做博士期间的每一篇论文都有经过导师的很多次仔细的修改,而我交给导师的论文初稿绝对不像我的学生们交给我的论文初稿那样粗糙。我在导师的论文修改过程中的确能够感悟到他和我的思路与逻辑上的差异。最关键的是,我的导师绝不会把一篇论文在没有反复修改之前随随便便地投稿出去,我感觉得到他在修改过程中是不断地在调整他自己对论文的内容的认识、逻辑的关联和对文字的把握。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在不停地考虑这一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其它的研究问题之间的可能的潜在联系。这种过程对我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道理是:写作是一个绝对需要用心的事情。我现在在修改任何一篇论文时都总是在定稿之前不断地反复思考整个论文的内容、逻辑和文字,是否可以有别样的说法,以及和其它相关研究的关系。学生一开始总是不明白我为什么不立即修改他的论文初稿,而总是在让他试试这样写,试试那样写,好像我在敷衍。其实这是因为我对如何修改这篇论文还不够有把握,因为他给我的初稿往往是太粗糙,逻辑结构很不成熟。我必须从这些材料中找到更好的逻辑结构,还必须让把很多初稿中被忽略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细节一点一点地从他们那里挤出来。如果他们能够在准备初稿时就注意这些细节,事情就会好办得多。任何人只要比较一下初稿和最后的定稿的差别就可以清楚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结束博士后工作回国的时候,我的指导教授对我说,有一件事情我没有和你一起从头到尾地做一遍,是一个遗憾。我问什么事。他说,就是从头到尾和你在一起修改一篇研究论文,这对你将来做研究非常重要。最后他说,当然,相对来讲你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还不错,只是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磨炼和体会,我们一起做一遍对你来讲提高会更快,以后你自己在这上面多花点功夫吧。我当时听了他的话真是非常感动。

一个极端的例子

王浩兄在美国一间大学做教授。他的博士导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做教授。王浩兄告诉我,他的博士导师在Cornell念博士期间,他的师爷出外sabbatical一年,他的导师就在这期间写好了博士论文的初稿,等自己的导师回来后就交给他,说:我的论文写好了,您给看看。师爷随便翻了一下,就直接把论文扔进了垃圾桶,说:“论文不是这样写的。明天开始,只要我不出去开会,我们两人就一起早餐,每天我们至少改一页。”这样两人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修改这篇博士论文。

据王浩兄说,他导师的这篇博士论文在他们那个行当里面很有影响,正是因为是这样一页一页改出来的。

我们的学生很多时候会觉得这样修改他自己论文是浪费时间。当然,老板可能也不会这么重视论文的写作。学位才是最重要的,论文会不会写,有什么关系呢?

闻道有先后

任何一个受到好的专业化训练的人,都要在事情的细节上下很多功夫。外行的人往往小看这些事情,其实真正重要的训练往往蕴含在其中。虽然有些人会很幸运地遇到比较负责任和功力比较深厚的老师,通过耳濡目染和耳提面命学会依葫芦画瓢。

但这并不一定是人人都有的机会。即使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也不见得人人都有那么近距离学习的机会。孔子的几千门徒,也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做入室弟子,绝大多数也只能在门外等着那七十二贤人传达师父的训示。

好在这些具体的经验和规范并不是不可以被总结的。所以我最近也在试图和学生一起总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够帮助我的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和学习。

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学生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多深的认识。很多时候,当他自己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的时候,他并不会努力地在相关方面去下工夫,反而会认为这些都是吹毛求疵,对自己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老子说:“上士问道,勤能行之。中士问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老子《徳经》第三章)我估计我说的这些道道,大多数人只会漠然视之,连大笑之都不会。这世上恐怕下士也不多啊!

写作与生命

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可以通过照片和录像记录下来,他生活和工作中的思想、情感和经验,以及他在其中的努力和挣扎,却只能通过他的谈话、演讲和作品被传递下去。或许对我们很对人来讲,自己的思想并没有那么重要,可是自己的情感以及经验呢?

在这个角度上,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如果还来得及的话,在自己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不坏的作家,起码能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体会记录下来。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等到那个时候呢?搞得不好,那个时候你已经记不清自己经历过些什么了。那个时候大概只能叹息一声:

逝者如斯乎?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23089.html

上一篇:民间的抗议
下一篇:博士生应接受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训练(转发)
收藏 IP: .*| 热度|

4 郭超 沈友明 虞左俊 段丽敏

发表评论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