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做研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已有 12550 次阅读 2008-2-22 11:44 |个人分类:教育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做研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08.02.22

Do not reinvent the wheel

昨天和一个学生讨论数据时,我觉得测量到的一个单分子膜的界面相图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太一样。于是这个学生就说,那我再去重复几次实验看看是不是做错了。我说,做实验之前还是先查一查文献或教科书上有没有类似的测量吧。

于是我们花了十分钟在Gaines那本1966年代出版的单分子膜的专著上找到了答案。非常令人高兴的是原来学生的实验其实是这类分子的典型现象。我们的实验并没有做错,只是一般教科书或论文中并不涉及这类问题,因此人们对此问题的一般印象正好与事实相反。

我们又去找到专著上引用数据的原始文献,那是1942年的一篇《美国化学会志》上的文章,其中报道了相关的特殊现象,并且对其原因提供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推测。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新的界面光谱实验数据正好为那些猜测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并且数据中还包含了当时并未预见到的界面分子结构的细节和新现象。我的博士导师以前曾经用另外一个分子研究过相关的问题,他当时得到的结论和我们现在观察到的现象还有明显的不同。我们的结果应该更可靠和深入。这当然是令我们高兴的事情。

依靠前人的文献,不一会儿就解决了上面的问题,还有所新发现,避免了做不必要的重复实验。这说明学术研究是极具传承性的事业,任何一个研究者要取得好的进展,都不能是一个人在战斗。

图书和文献的重要性

哥伦比亚大学有全世界工人的最好的图书馆系统,我在那里的时候是如鱼得水。回国之后,我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所图术管理委员会委员,对于国内做研究,图书和文献缺乏的状况深有体会。

国内的很多研究无法深入,其实和国内图书文献非常缺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研究者在想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很快地找到相关的资料、图书和文献来验证和启发进一步的思考,很多思想就会被中断和遗忘。

图书文献的创新支撑作用非常重要。一个研究者对相关图书和文献的熟悉程度,往往直接影响他的研究能够深入的程度。我自己的研究非常得益于我从中学以来养成的对文献收集和整理的习惯。

我在做博士和博士后的时候,收集了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在回国的时候,我复印收集的文献就有装了差不十大箱。这些文献后来塞满了八个大的文件抽屉。我没有数过这些文献的篇数,但至少应该有好几千篇。这些文献在前几年互联网上查阅文献还不太方便的时候,非常有用。经常发生的事情是我在和学生讨论到某个问题需要相关文献的时候,我很快就能从自己的收藏中找出来,我们的思路马上就可以得到启发和调整。现在虽然通过互联网查文献比较方便一些,但国内大多数地方要查稍微早一点的文献,还是常常有困难。这样,我的那些文献还常常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原则上我不会管制学生文献复印费的使用,如果他还有心花工夫复印文献的话,即使后来看也不看,我也很高兴。只要我没有发现他们复印菜谱和小说就不算浪费。能够从文献上找到一个答案而避免做一个不必要的实验,什么都节约出来了。

我前一段时间说过国内的博导和博士十有八九不合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他们普遍对相关领域图书和文献的熟悉程度较差。即使他们非常聪明和有能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要作出非常具有深度的工作其实希望很渺茫。我经常听到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努力创新,但以他们中大多数人对研究相关的图书和文献资料的了解程度,我真的不明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靠什么去创新。

中国需要什么?

实实在在地,中国需要能够容易查到图书和资料的地方和途径。

学术图书和文献对于研究和教育非常重要,但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投入远远不够。

前一段时间有人问我对刚修订颁布的科技进步法的意见,我的第一意见就是其中应该有条款明确国家应该保证对科技图书和文献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投入。事实上,国内不仅科技图书资料很成问题,一般的图书和资料也很成问题。没有这些基本的支撑条件的保证,科教兴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春节之前,图书委员会讨论了如何购买美国化学会的SciFinder化学文摘检索服务的问题。因为国家科学图书馆的预算限制,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没有解决的办法。其实人家同样的服务卖给非洲国家也是差不多的价钱,好像还要比我们贵一些。这就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国立化学研究所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可能做出有创造性的工作,不过在这样的基本条件下,国家和老百姓最好不要期望那么高。

没有良好的图书和文献支持,研究者就像在黑暗之中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学生和研究者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重新发明轮子,做重复性和缺乏效率的研究自娱自乐,这无疑是对个人生命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黄健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很少看黄健翔的足球节目,更不是他的粉丝,但我的确很喜欢黄健翔的那两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灵魂附体”的话。因为这是任何一个行当的人做事时都应该追求的境界。

五六年前黄健翔的一个蛮有成就的叔叔或伯父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和我攀上了老乡,我于是回家问我妈是不是真的。我妈说好像她祖上曾经从黄健翔的祖上黄开基那里买过地。黄家是永川五间铺人,离我外公家不到十里地。我也有一些亲戚在五间。我的一个表叔家就在五间,也姓黄,是我外公的妹妹的儿子,不是黄建翔家的远亲也是近邻。因为我很少回永川,所以也就懒得再继续考证下去。黄开基当时好像要去做台湾府道台,可能为了准备盘缠就卖了些地。

网上新闻说2008年2月18日黄健翔刚亮相老家的永川体育中心,担当东亚四强赛女足比赛的特约主持。所以黄健翔这次肯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他18日上午在永川刚去扫了他祖父的墓,说不定这次还会有黄家祖上的灵魂附体,不然中国女足那天也不会赢韩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16184.html

上一篇:“学生”和“学徒”
下一篇:学术的基本功和保障-论网友joe的少见多怪
收藏 IP: 71.94.219.*| 热度|

2 赵凤光 高建国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