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历史久远,能见到最早的正式官方文献为《周礼·冬官考工记》。古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大意是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高低享用不同形制、规模和奢华程度的建筑,目的为了保证统治者建立起来的“礼制”,或者说是维护统治者建立的社会等级秩序。
只有在全国统一的政令体系范围内,被纳入监督的建筑采用统一的制式来建造,采用统一的、操作性强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判断工程是否“逾制”,或者说建筑等级制度才有可操作性。这些“标准化”、“模数化”产生的必需条件正是我国古代都具备的。
汉代以降,历代朝廷都对建筑等级制度颁布法令,给出具体、明确的制式和量化指标。经过历朝历代发展、完善、细化,指标详细到各等级的人员能够享受“几间几架”的房屋,以及什么标准的装修等等。
大一统的国家和大一统的建筑体系传承几千年,建筑等级制度以及其下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脉相承,体系内的建筑只能在基本相同的典章制度框架下建造,这就慢慢地形成了世界史上最早的“标准化”、“模数化”的建筑体系。
中国传统建筑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模数化”建筑体系这一成就,并不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初心。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礼制”框架下建筑等级制度,建造活动长期受相同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约束,逐渐摸索出一套在“礼制”框架约束下,操作最为简便、又方便监督是否“逾制”的建造技术,就是后来的“标准化”、“模数化”建筑体系。
实行“建筑等级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者建立的社会等级秩序,目的达到了,意外(也可说必然)得到“标准化”、“模数化”建筑体系这一副产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