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记历史,继往开来。从今天起,本博客将分5期,相继推出“航空史话:民国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系列文章。其目的是向读者展现中国航空工业起步阶段,特别是抗战前后那段时期,不堪回首的蹉跎岁月。本篇为该系列的第二篇“第二飞机制造厂”。
本系列文章为《百科知识》杂志特约撰稿,特此鸣谢。
第二飞机制造厂
一、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
1932年,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率领考察团出访欧美,相继和当时的世界航空三巨头—美国、德国和意大利谈判,商洽购买军械、飞机以及合资办厂事宜。由于和意大利的洽谈进展颇为顺利,中方立刻从意大利进口了一批教练机、战斗机、轰炸机和直升机。为了进一步推销,意大利政府特别赠送了一架72座的“萨伏亚”大型远输机给时任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作为其个人专机,该飞机后以蒋介石夫人名号,被命名为“美龄号”。
1935年1月,孔祥熙和意大利菲亚特、卡布罗尼、布瑞达和萨伏亚等四家航空公司代表正式签订协议,在南昌成立了“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由于该飞机厂聘请的是意大利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制造的是意大利式飞机,故也被人们称为“南昌中意飞机制造厂。”
1935年,飞机厂建成后便开始在当地招聘员工,修配飞机。有资料显示,至1937年2月,该飞机厂已经建成8座主厂房、1栋四层的办公大楼。主厂房内规划有飞机总装配间、发动机装配和试车间、机械加工厂间、机身骨架焊接间、热处理和钳工厂间、机翼和木工间、烘木间和白铁厂房等场所。飞机厂规模之大,在当时国内颇为罕见。
按计划,工厂首批组装/制造的飞机包括:20架布瑞达-25式教练机和6架萨伏亚S-81式轰炸机。其中萨伏亚机身由意大利制造,中国只承担全机20%的制造工作量,但是制造这种双发动机的“大飞机”在中国还是首次。
二、第二飞机制造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战机对中意飞机厂进行了狂轰滥炸。作为德日意“轴心国”成员的意大利,随即将厂内所有意藉职工撤走。此时全厂尚有中国职工300余人,各车间还没有全部开工,萨伏亚才装配了3架,20架布瑞达的机身和机翼也还只是半成品。
1938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下令中央飞机制造厂从南昌撤退,中方人员和设备大多由鄱阳湖乘木船经九江、武汉,再历尽艰难蜀道,最终才陆续撤到重庆。
1939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经过实地踏勘,决定征用重庆南川县海孔洞,并在这个天然山洞内建设厂房,改名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该飞机厂当时也被称作南川飞机厂、第二飞机制造厂或海孔飞机厂。朱霖但任厂长,逐步恢复生产。
第二飞机制造厂投产后,觉察到的日军便开始对飞机厂频繁进行空袭。由于飞机厂选址位置绝佳,隐藏在群山之中的一处山壁里,不易发现。因此日军的轰炸根本无法对飞机厂造成损失。飞机厂全体员工坚强工作,源源不断地将一批批飞机送上战场。
文献显示,从1939年到1947年,该厂共研制了6种飞机。其中包括3架仿制苏制I-16的下单翼驱逐机“忠-28甲”。后来第二飞机制造厂还将这型飞机改成教练机,共制造了30架。1940年到1942年期间,第二飞机制造厂试制了两种滑翔机,生产量高达30多架。此外,该厂还曾在缅甸装配过美制P-40“战鹰”式近百架。
三、自研中运系列运输机
值得一提的是,该厂在抗战期间最大的成就是自行研制了中国第一种中型运输机“中运-1” 号,以及它的改进型“中运-2” 号。
“中运”号运输机的总设计师为第二飞机制造厂的顶级航空专家林同骅,参与设计的人员有20余名。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1942年秋,飞机的前期设计基本完成,但因某些原因研制工作一度停滞。到了1943年,“中运”号研制工作才得以恢复。一年后,首架“中运-1”号完成了总装。
1944年春夏,日军直逼我国西南大后方,第二飞机制造厂接到随时搬迁的命令。“中运-1”号飞机随被拆解,运往重庆白市驿机场重新装配,并试飞。
“中运-1”号首飞非常顺利,升空后在机场上空盘旋20多分钟后,平安降落。1946年底,首架“中运-1”号奉命移交给国民党空军空运大队服役。在“中运-1” 号的基础上,林同骅又改进、设计试制了“中运-2” 号。
抗战胜利后,1947年,第二飞机制造厂迁回江西南昌三家店。1948年2月,消息传来,“中运-2” 号在重庆首飞成功,飞机性能令人满意。但遗憾的是,"中运-2"号飞机却无空运队愿意接收。无奈下,“中运-2” 号只能在渝拆解后,运回南昌第二飞机厂。之后,对“中运-2” 号再次改进,林同骅推出了全金属结构的“中运-3”号,“中运-3”号的设计速度竟达到353千米/小时。不过此间,国民党积极发动内战,“中运”号飞机始终未能投入批生产,也没有投入航线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飞机制造厂迁回南昌后,为了保密,曾对外使用“南昌三家店新昌公司”的名号。
四、获得新生
1948年,随着国民党当局的溃败,第二飞机制造厂奉命迁往台湾,大部分人员也跟随工厂搬迁往台中。南昌三家店第二飞机厂留下的设备和试飞场等,在南昌解放后交由人民解放军接收。1951年,南昌三家店第二飞机厂遗留的所有设备、飞机再次移交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即国营320厂或洪都机械厂,也就是现在的洪都航空工业集团;第二飞机厂终于获得了新生。
1954年7月,南昌飞机公司仿制成功了首架雅克-18教练机,命名为初教-5。1954年7月3日,初教-5首飞成功,从而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行制造飞机的历史,掀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相关文章:航空史话:民国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