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灵犀还是对牛弹琴
晏成和
现在,人人用手机,关注信息、流量。看不见摸不着的波成为牵动人类活动的主旋律、成为社会的隐形主宰。波能够指挥、调动一切,是因为这些行为主体、表达终端(执行元件)都伴生着电磁波、都伴生着与相关波互动的场,才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百年来,波与实体(粒子)纠缠不清,造成学者的困惑。人们相继作出:约恩孙实验、汤姆孙实验、光电效应等多种波、粒同时呈现的实验:光波的照射“打动”了粒子、“证明光是粒子”;粒子穿过缝发生了衍射,“证明”粒子的波的特征-粒子是波。
后来,汤姆孙用高能电子束射向金箔和铝箔,射出的电子束在靶上星星点点的闪耀证明电子是粒子;闪耀点的集合,形成了明显的衍射环,衍射是波的突出特征,人们不得不相信电子是波。于是波粒二象性开始大行其道。
为什么在“证明”上打引号?因为这都是伪证!实验本身不错,也没有作假,错的是人们忘记了小磁针实验,直流导线外小磁针偏转,证明了电子运动伴生着的波。实验中射出的电子束,当然也伴生着磁场;物质核外电子的运转,同样是伴生着波。
由于忽视奥斯特实验、忽视伴生是自然的普遍现象,忽视了电子的运动伴生着电磁波,探索者在波、粒的问题上纠缠、琢磨,先是在“是粒子、还是波”中刻意选择,甄别不清,就提出了“既是粒子又是波、有时候是粒子有时候是波”;并且弄了个不死不活的猫作为例子,把波、粒的呈现与猫的死活混为一谈,同样有不确定性。使量子物理陷入波、粒悖论的泥沼,使科学走向了迷茫。
电子是波与电子的运动伴生着波、是不同的概念,几十年来,伪证和概念的混淆使物理学陷入了重大的蒙蔽之中。物理应该从刻意的粒子和孤立波的迷茫中解放出来,认知实体与伴生场‘同出而异名’的普遍存在,实体(粒子)在伴生场的作用下联系、运动,然后形成了现实的世界。
现代物理常常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来投石问路,试探物质对波的反应,就是因为外来电磁波与物质表面及内部的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有的时候是泥牛入海、有时候是一唱一和。
“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这是许多文学作品常用的一句话。阳光是由太阳辐射出的许多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纯粹的电磁波是没有温度的。不信?几千米的高山上的皑皑白雪就是证明,有物质才有温度,故而高处不胜寒。在高空航行的飞机,也有一个防冻的问题。我们在阳光下,冬天暖、夏天热。这是因为在这里除了阳光,还有你,还有周围接收光波的物质。
阳光(电磁波)只有照射在物质上,使原子核外的电子加速运转,物质的温度才得以升高。而且不同的电磁波的频率对不同的物质作用不尽相同。红外波的升温效果最明显,紫外波则不显什么热量。这说明,一般物质的电子运转频率与红外波的频率相近。
现在的硅光伏电池板的发电效率不到20%,是因为阳光光波频率非常宽泛,而硅板价电子运转频率范围较窄,大量高频和低频阳光光波没有发挥作用。所以,我建议用多种材料复合制成的光电板能够提高光伏发电效率。
以上论述基本上认为光就是波。然而一百年来,爱因斯坦提出光波是“光子”的理论在学界流行。光子理论有光电效应实验作依据,实验中,投射的必须是有较高频率的光波。其实这并不是有什么光子,而是因为这个高频率的电磁波与材料的价电子运转频率接近,形成了共振,振出了材料表面的电子,电子在电压作用下流动,形成光电效应的电流。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只有高频率(蓝、紫光)光波照射相对应的金属,形成共振、效应才能发生,说明实验材料中的核外电子运转速率达到紫光频率,这些金属内存在着与紫外线频率相近的电磁波。
价电子的运转也能辐射微弱的光,蓝天白云是上天最美的图画,蓝天是因为大气中氮气、氧气的价和电子速率与蓝色光波的频率接近,辐射、反射了蓝色的光。除了电子振动发光,几乎所有的物质都能够反光,我们平常看到的蓝天绿水、花红叶绿是它们的核外电子的故有速率反射出阳光中相应频率的色彩。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我们现在常用微波(炉)来加热食物,微波能够进入到食物的内部,内外同时加热,效果明显,说明食物(碳氢化合物和水)内存在着与微波频率接近的电磁波。若用更高频率的光波(红光、白光)照射食物则没有什么加热效果。
现在理论认为,微波加热是加剧了食物的分子热运动,这个认识值得商榷。为什么是微波照射能够加剧了食物的分子热运动,而其他的电磁波却无动于衷?因为微波只是电磁波,只能够改变频率相近物质电子的运动,微波炉能够加热,说明热是物质核外电子的运动,并不是所谓的分子热运动。
加热是使核外电子的速率加快,核外电子只能吸收与自身频率相近的电磁波辐射并且提高运转速率,微波加热揭示了食物内存在相应的频率波的内涵。因为微波频率与食物相近,可以穿透食物,并且微波被食物的核外电子吸收,所有的核外电子都可以同时加快速率,这个效果大家有目共睹。可见光波因为频率太高,首先不能穿透食物内部,其次与核外电子频率相差甚远,所以普通光波不能加热食物。
微波可以加热食物,微波在加速价电子的同时也可导致价和电子结构重组,于是就改变了物品的结构。尤其是微波辐射某些生物制品,极可能改变活性生物制品的活性,所以血浆、生物蛋白等千万不能用微波加热。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的原子、分子之间的连接就是价电子的价和运转,于是,也给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微波照射在金属上,不但不能进入内部加热,而是在金属表面就被完全反射回来,这反射也是一种反应。根据这种反应,人们利用雷达来侦探飞机、船舰。雷达波的波长就是微波,这事实说明金属表面存在着密集的、高频率的电磁波。为了躲避雷达,人们用频率与碳氢化合物相近的涂料涂在战机的表面,就能吸收雷达波,制成隐形战机。
隐形战机得意一时,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们发明了频率更高的雷达,原来的隐形战机在新雷达的屏幕上暴露无遗。知道了波与材料伴生波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制成不同频率(可变频率)的雷达波侦探隐各种形飞机。利用这个原理,人们也可以故意发射你雷达敏感的电磁波,用以虚张声势,造成对手判断错误。
在牙科诊所,有一种胶粘连假牙十分方便,可以任意调整对位,调整好之后,用紫外光一照射就坚硬如钢,这也是典型的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从以上的光作用之中,除了波、还必须有“认识、懂得”波的材料:光伏-硅、光电-金属、微波加热-食物、雷达-金属材料等,否则,仅仅有波只能是对牛弹琴。
这些能够对相关波有灵敏的响应的材料,是因为它们原子间价和电子运转伴生场的集合、形成了物质的伴生场。外来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波与物质伴生场的相互作用。我们所认识的物质不仅是一个个的器物(粒子),还有看不见的、专属于该物质的伴生场。
当入射电磁波频率与实体伴生场频率相近、实体能够作出灵敏的呼应(吸收、共振等等);当入射波频率与实体伴生场频率不相关、效果是对牛弹琴;当实体自身有较高频率电磁波、会对低频电磁波进行反射。万物之所以能够相互作用、呈现规律的运动,都是因为实体伴生着场,导致与外来波的相互作用。此外还有场与场的相互作用还能够产生相对运动和运动的后果,如:原子分子的构成、天体运动。
2021/4/8整理发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