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的药用价值简介

已有 10426 次阅读 2020-8-6 10:41 |个人分类:健康生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鬼针草, 药用植物

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的药用价值简介

诸平

今年秋季雨水多,龙山雅居南边的杨家山北麓,到处都可以看到生长茂盛的鬼针草(Bidens pilosa L.),下面几张照片就是路边长的。

Potawale S. E等人(2008)报道鬼针草(Bidens pilosa L.)拥有强有力的药理特性,特别是降糖(antihyperglycemic)、降压(anti-hypertensive)、抗溃疡(antiulcerogenic)、保肝(hepatoprotective)、抗白血病(anti-leukemic)、抗癌(anticancer)、退热剂(antipyretic)、抗病毒(anti-virus)、抗血管生成(anti-angiogenic)、抗风湿(anti-rheumatic)、抗生素(antibiotic)或抗糖尿病(antidiabetes)。在鬼针草中已经鉴定出生物碱类(alkaloids)、皂苷类(saponins)、单宁类(tannins)、植物甾醇类(phytosterols)、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胡萝卜素(carotene)、挥发油(essential oils)、anthocianins、类固醇(steroids)、甾体聚乙炔类(steroids polyacetylenes)、类黄酮(flavonoids)、糖类(sugars)等多种化学成分。

鬼针草作为一种草药,应用历史至少也有几个世纪之久。

在古巴、巴哈马、亚马逊和巴西南部进行的民族药理学研究表明,鬼针草(Bidens pilosa)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炎症(inflammation)和肿瘤(tumors),详见Pereira et al, 1999; Valdés & Rego, 2001以及Franco & Fontana, 2004的相关报道。 

在秘鲁亚马逊地区(Peruvian Amazon),鬼针草(Bidens pilosa L.)被称之为picão preto,用于口蹄疫(aftosa)、心绞痛(angina)、糖尿病(diabetes)、经期紊乱(menstrual disorders)、肝炎(hepatitis)、喉炎(laryngitis)、肠道蠕虫(intestinal worms)和内外炎症治疗。

在秘鲁皮乌拉(Piura)地区,鬼针草的根煎煮熬汁用于治疗酒精性肝炎和蠕虫。库纳部落(Cuna tribe)将鬼针草的叶子与水混合压碎,来治疗头痛。在秘鲁的帕卡尔帕(Pucallpa, Peru)附近,人们将鬼针草叶子揉成一团,用来治疗牙痛;这种叶子也可以用来治疗头痛。在亚马逊的其他地区,将这种植物的煎煮汤剂与柠檬汁混合,用于治疗心绞痛、肝炎、喉咙痛和水潴留。埃克苏马部落(Exuma tribe)将晒干的鬼针草叶子和橄榄油一起磨成治疗溃疡和伤口的药膏。鬼针草花的浸剂被用来治疗食物中毒引起的胃痛。

在秘鲁草药中,鬼针草(picao preto也就是Bidens pilosa L.)被用于消炎,利尿,护肝。它通常用于肝炎、结膜炎、脓肿、真菌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对于减肥也有帮助,并刺激分娩。在巴西草药中,它被用于治疗发烧、疟疾、肝炎、糖尿病、喉咙痛、扁桃体炎、肝脏阻塞和其他肝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阴道分泌物和感染。整个植物的浸液或汤剂经常被用于漱口,来治疗扁桃体炎和咽炎。外用于伤口、真菌感染、溃疡、尿布疹、昆虫叮咬以及痔疮等。巴西的草药医生也报告说,使用picao preto (Bidens pilosa L.)可以使胰腺、肝脏和血液中的胰岛素和胆红素水平正常化。在墨西哥,整个鬼针草植物或叶子被用来治疗糖尿病、胃病、痔疮、肝炎、神经问题和发烧。它被用作口腔水疱的漱口药水,它的汁液被用作治疗肾脏和肝脏炎症的外敷药膏。高剂量可刺激膀胱和肾脏。






鬼针草(Bidens pilosa L.)是一种菊科植物,属于鬼针草属,有约280种(Holm et al. 1991)。鬼针草是一种一年生植物,原产于南美洲,但现在广泛分布在世界上大多数泛热带地区。

其变种包括Bidens pilosa var.、

Bidens minor var.、

Bidens radiata var.、

Bidens minor var.、

Bidens odorata var.、

Bidens alba var.、

Bidens bimucronata var.、

Bidens bisetosa、

Bidens calcicola;

Bidens alausensis (Holm et al. 1991; Khanh et al. 2009)

在南美洲,当地的亚马逊人欣赏鬼针草(Bidens pilosa)作为一种可食用的植物和草药茶(Kunkel 1984)。在乌干达(Uganda)和非洲(Africa),新鲜的或干的嫩枝和嫩叶与酸牛奶煮后食用(Holm et al. 1991)。在肯尼亚(Kenya),鬼针草也被作为传统的多叶蔬菜,用于改善人体健康(Orech et al. 2007)。在喜玛拉雅地区(Himalayan region),当地居民采集新鲜的叶子,配制出一种被称为拉达克茶(Ladakhi tea)的饮料(Bhatt et al. 2009)。在澳大利亚(Australia)和夏威夷(Hawaii),鬼针草嫩芽尖用于茶饮和果汁(Mitich 1994)。

在世界各地,鬼针草的各部分都有治疗各种疾病的民间医学悠久传统,但是各个国家的适应症各不相同。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欧洲,整株植物因其收敛性、发汗性和利尿性而受到重视(Mitich 1994)。根、叶、种子具有抗菌(Anti-bacterial)、抗痢疾(anti-dysenteric)、抗炎(anti-inflammatory)、抗疟疾(anti-malarial)、防腐(anti-septic)、抗癌(anti-cancer)、解热(anti-pyretic)、护肝(liver-protective)、降血压(blood-lowering)、降血糖(hypoglycemic)、利尿(diuretic)、抗糖尿病(anti-diabetic)以及保肝(hepato-protective)等作用(Towers et al. 1984a; Subhuti 2013)。

鬼针草是南非一种重要的传统草药,被用于广泛的治疗过程。例如,叶子汤可以用来治疗头痛、耳部感染、肾脏问题和肠胃气胀。叶提取物还用于治疗疟疾、胃溃疡和口腔溃疡、腹泻、宿醉;整个植物也被用作毒药解毒剂(Subhuti 2013)。然而,在撒哈拉以南地区(sub-Sahara),鬼针草的新鲜或干燥的嫩枝和嫩叶有时被用作人类食材,这些却被认为是人类食道癌的病因(Mirvish et al. 1979, 1985)。在中国,鬼针草被认为是治疗肠炎、细菌性痢疾和咽炎的传统草药(Wong- Leung 1988; 1989)。幼叶和花被墨西哥民间药物用于治疗胃病、痔疮和糖尿病(Alvarez et al. 1996)

在日本,被称为Kampo-tea的传统药物,其实就是利用从干燥的鬼针草粉作为原料,以茶饮的方式用于夏季溃疡的皮肤病治疗(Masuzawa et al. 2005);还有用沸水对鬼针草地上部分的提取物,被认为是有抗炎和抗过敏的特性(Horiuchi and Seyama 2006)。在巴西,鬼针草(Bidens pilosa)也被称为Picão preto,鬼针草作为药用植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炎症、高血压、溃疡、糖尿病以及所有类型的感染(Taylor 2015)

鬼针草作为药用植物已有很长时间,其汁液和水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已得到很好的证明(Wong-Leung 1988; Bushnell et al. 1950)。这种叶子通常用于治疗眼睛疼痛、腹部疼痛、腺体肿胀和牙痛(Zulueta et al. 1995)。这种植物的汁液也用于治疗烧伤和结膜炎(Kokwaro 1976)。在中美洲岛屿,鬼针草植物汁被用作利胆剂和利尿剂,也用于治疗风疹和猩红热感染的眼睛不适、溃疡和发烧(Geissberger and Sequin 1991)。这种植物在古巴和巴哈马群岛也被称为抗肿瘤剂(Valdes and Rego 2001)。在印度,鬼针草在传统医学中经常用于治疗腺硬化、伤口、感冒和流感、急性或慢性肝炎和尿道感染等疾病(Sundararajan et al. 2006)。在我国台湾省,从鬼针草中提取的胶囊、煎药和干粉酊剂通常作为膳食补充剂或食品出售;据估计,每年用于糖尿病治疗的鬼针草鲜重约有700 t,每年总计价值在400万美元左右(Young et al. 2010)。

更多信息待后补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1245202.html

上一篇:申诉成功,重获新生
下一篇:聚乙炔类物质——鬼针草的活性成分之一
收藏 IP: 124.115.214.*| 热度|

3 郑永军 农绍庄 杨卫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