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较早以读书人为主人公写短篇小说。在冰心之前,可能只有陈衡哲和胡适写过。陈衡哲的《一日》发表于1917年,已经在《开山之作》中说过。比冰心作品发表略早,还有胡适的《一个问题》,在《先驱足迹》中专门说了。冰心的学人故事主要在结集于《去国》,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出版。虽然结集较晚,但最早的作品发表只是略晚于胡适的《一个问题》。《去国》中以学人为主角的故事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是谁断送了你》,这里说这六篇小说。小说集《去国》中还有《最后的安息》《一个兵丁》《一个军官的笔记》《鱼儿》《国旗》等与学界学人无关的小说,就不说了。
《两个家庭》连载于《晨报》1919年9月18至22日,是作者的小说处女作。属于社会问题小说,研究的问题就是开篇李博士演讲所谓“家庭的幸福和苦痛,与男子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标题中的“两个家庭”就是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故事的叙述者是“我”。一个家庭是“我”舅母的邻居留学海归陈华民博士。他的太太是宦家小姐,没有受过教育,成天打牌,不理家不教子。另一个家庭是“我”的堂兄和夫人亚茜,“我”的同学。两人在家里“红袖添香对译书”,女儿也讲道理懂礼貌。堂哥是陈华民在英国的同学,很不理解当年很有豪气的同学为何自暴自弃好闲纵酒。陈说他不快乐。堂哥说,“我们一同毕业,一同留学,一同回国。要论职位,你还比我高些,薪俸也比我多些,至于素志不偿,是彼此一样的,为何我就有快乐,你就没有快乐呢?”自然是因为陈家凌乱无章。不久后,陈博士患三期肺炎去世了,陈太太带着孩子回到了很有钱的娘家。结尾再次回忆起李博士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写到了海归后的心理落差。“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养精蓄锐的,满想着一回国,立刻要把中国旋转过来。谁知回国以后,政府只给他一名差遣员的缺,受了一月二百块钱无功的俸禄,他已经灰了一大半的心了。”
《斯人独憔悴》连载于《晨报》1919年10月17至22日。小说写旧家庭中新青年的烦恼,所谓“斯人独憔悴”。颖铭和颖石兄弟两人,在南京读大学,因青岛问题参加游行鼓动购买国货。校长告诉了他们的父亲化卿先生,他把兄弟两召回天津,加以训斥。姐姐颖贞同情两个弟弟,帮助斡旋,但基本上于事无补。兄弟两人看到同学到天津,但都不理睬他们,有些难过。姐姐对他们说,“我劝你们秋季上学以后,还是做一点切实的事情”。两人都同意。但父亲决定暂时不让他们上学了。“两个人都补了办事员,先做几年事,定一定性子。求学一节,日后再议罢!”这个故事中,父亲和姐姐的形象还算鲜明,虽然有些类型化,代表保守派和务实派。两个兄弟的形象比较雷同,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两个人。要表明这类青年人数众多?
《去国》连载于《晨报》1919年11月22至26日。朱英士在美国七年,学习土木工程,学成归国。但回国后,发现当初的朋友都有些颓唐。其父亲朱衡,当初是出生入死的共和英雄,如梁启超的词句所谓,“剑外惟余肝胆在,镜中应诧头颅好”。现在也很悲观,“只可惜我们洒了许多热血,抛了许多头颅,只换得一个匾额,当年的辛苦,都成了虚空。数千百的同志,都做了冤鬼。”没有专业工作,朱衡请在某部当总长的老朋友给朱英士谋个技正的职位,大致是现在厅局里的总工程师之类的职务。朱英士很快发现,这是个只支薪水不用干活的闲职。同事们只是吃喝玩乐,他为此很苦恼。传闻总长要换人,朱英士顺势提交了辞呈。他准备再去美国,就是标题所谓“去国”。归国前就有人请他在厂里做事。 “他自己新发明了一件机器,已经画出图样来,还没有从事制造,若是在厂里作事,正是一个制造的好机会。” 英士虽然学土木工程,还能设计机器。不知道是他本事大,还是当时刚从理科预科转入文学系的作者不清楚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的区别。他妹妹也要去美国留学,朱衡就让英士代替自己与妹妹同去。在去美国的船上,英士有些闷闷不乐。他妹妹倒是兴高采烈踌躇满志,“等我学成归国的时候,一定有可以贡献的”。
《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发表于《燕大季刊》1920年第一卷第一期3月15日。故事很简单。十九岁青年凌瑜,过去看内典之类书,恬淡超脱。近日忧国忧民,但无力回天。“这样纷乱的国家,这样黑暗的社会,这样萎靡的人心,难道青年除了自杀之外,还有别的路可走么?”在礁石上准备投海时,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十来岁,玩得很投入很开心,还告诉他,“先生!世界上有的是光明,有的是快乐,请你自己去找罢!不要走那一条黑暗悲惨的道路。”于是,凌瑜决定不死了,要求寻找快乐和光明。童心拯救世界,似乎是作者的世界观。
《是谁断送了你》发表于《晨报》1920年9月12日,一个悲剧。两房兄弟唯一的女儿怡萱在叔叔的坚持下上学了。父亲不以为然,但不忍拂兄弟的好意。临上学前,这样教育女儿,“学问倒不算一件事,一个姑娘家只要会写信,会算帐,就足用了。最要紧的千万不要学那些浮嚣的女学生们,高谈‘自由’、‘解放’,以致道德堕落,名誉扫地,我眼里实在看不惯这种轻狂样儿!” 怡萱在学校,“性情稳重,功课又好”,老师同学都喜欢。后来她收到封英文信,要求交往。她不知所措,没有回复,也没有跟家长讲,担心父亲因此不许他上学。“从这时起,她觉得非常的不安,一听见邮差叩门,她的心便跳个不住。”很不幸,有封要求约会的信被父亲拿到。怡萱当场就昏倒。一个半月后就去世了。叔叔在坟前哭问,“到底是谁断送了你?”这个故事也是当年的应景文章,主题是礼教吃人。
这几个故事都是关于当时的社会问题。例如家庭文化建设、保守家长对年轻人的压制、社会上不求进取的氛围、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等。故事中的学人其实只是展示社会问题的道具。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家庭》和《去国》都是以归国留学生为主人公。评价留学生本事大的标准是洋人佩服。“他的才干和学问,连英国的学生都很妒羡的。”“毕业的成绩,是全班的第一,师友们都是十分夸羡”顺便一提,作品发表的时候,作者只是大一学生,并没有留洋经历。当然,没有吃过猪肉,也可以见过猪跑。
应该说小说艺术方面比较单薄,有些主题先行的意思。这些故事都没有留给作者深入思考的空间。似乎都是命题作文,虽然是优秀学生写得不错的命题作文。甚至有些高头讲章的一本正经。这或许是草创阶段难免的幼稚。比起《一日》和《一个问题》,趣味远不如前者,深度远不如后者。毕竟作者并不是以社会小说成名,而且作者的长处或许是童心童趣,缺乏学界小说那种文人意趣。说句题外话,冰心最有趣的学界小说应该是《我们太太的客厅》(《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年9月27日至10月21日连载,收入小说集《冬儿姑娘》(北新书局,1935年)),但讽刺仍有些生硬。与钱锺书同题材作品《猫》相形见绌。总体上,我个人不太欣赏冰心的作品,总有种看高材生习作的感觉。当初看《繁星》《春水》还是有几分惊艳,但后来看了泰戈尔的诗,才发现仍然是泰戈尔老师的优秀学生的习作。
冰心本名谢婉莹。1900年10月出生于福建福州。1911年在福州女子师范预科学习。随家迁入北京后,1914年就读于教会学校北京贝满女子中学。1918年毕业,进入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为学医做准备。1919年转入文学系,随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1923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得到奖学金到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Wellesley College)学习英语文学。1926年获得文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在燕京大学国文系任助教,1929年晋升讲师。1929年到1931年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1933年到1934年在清华大学兼课,任国文系讲师。1936年到1937年,随手罗氏基金会资助的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历一年。1938年前往昆明,1940年到重庆,1946年返回北京。1946年底,随作为中国代表团职员的丈夫吴文藻到日本考察半年,1947年回国,在南京和北京参加国民参政会。1948年到东京大学开设中国现代文学讲座,讲稿出版为《如何欣赏中国文学》。1949年至1951年,被东京大学聘为外籍教授,讲中国新文学。1951年回到北京。随后没有高校任职经历。1994年9月因心功能衰弱逝世。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