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夕阳残照—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已有 4637 次阅读 2020-6-13 22:54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界小说, 随感, 札记

郁小萍的长篇小说《教授楼》,2002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发生在竹城大学教授楼中一宗谋杀案的调查,追溯了几位七旬、八旬退休教授的人生。故事主要发生在竹城大学,时间是1996年,但有大量回忆上溯到60年前,因此封底简介说是从30年代到90年代。作者标注“2001.3-9完成于绵阳市”“2001.9-10修改于北戴河”“2002.1-2定稿于贵阳市”。证据不充分地猜测一下,竹城大学原型是四川大学,竹城在西南高寒区,从文章描写看未受日军兵火,而且四川大学旁边有竹子公园望江楼公园。

 

教授楼确切说是退休老教授楼,为八十年代中期省里为竹城大学33位退休老教授专门盖的三层楼房。前面三栋,每栋三层,每层三户,最后一栋只有两层,因为退休老教授只有33户。小说开始时,又在第四栋上加层,这时在第四栋发生了凶杀案。

 

被谋杀的是二楼4号的80岁退休教授娄建勋和他妻子孙隐秋。娄建勋出身富豪家庭,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孙隐秋大学艺术系毕业,能歌善舞,拍过电影。息影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认识娄建勋(两所大学路途遥远,如何交往小说没写)。回国后,住上海。37年上海沦陷,娄建勋到竹省一度在空军幼年学校教化学,学期结束辞职,办酒精厂,收入颇好,买地建了别墅。45年酒精厂爆炸,娄建勋送别墅贿赂校长,到竹大任副教授,一年晋升教授。194911月解放军进城(四川只有重庆在11月解放,其余都在12),又献住房和红木家具给解放军。留任竹大,但因为过去在空军学校教书,历史有问题,不能给本科生上课,只能培养青年教师。孙隐秋没有工作,自愿打扫宿舍的公共部分。长子是刻字工人,二女儿定居美国西雅图。娄建勋已经从来不读书,只是以女儿寄来美元自夸。脾气很坏,几乎骂遍所有人。

 

二楼5号住着生物系徐见仁、陆惠裳教授。夫妻在国内读本科,相继出国,1945年联袂海归,受聘竹省理学院。徐见仁出身富人家庭,管理家产的兄长听从他的建议,在解放前三年尽卖田产,躲过地主帽子。49年后政府留用,院系调整进了竹大。57年被定为右派。文革中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胆小怕事的妻子陆惠裳学术成绩更大。女儿陆林好在特殊年代,所嫁非人,饱受丈夫虐待,离家出走。女婿一度被怀疑是凶手,后来排除。受惊吓陆惠裳心脏病猝发不救身亡。徐见仁也大病一场。

 

二楼6号住着数学系高卓然教授和妻子夏静纯。高出生破落书香门第,艰难求学。36年与受过大学教育的夏静纯结婚。夫妻辗转任教大学中学,养家糊口。1947年高卓然受聘竹城大学数理课主任,49年留用,52年思想改造率先过关,“四清”时下乡与贫下中农相处很好,“文革”中受冲击甚至要自杀求解脱,78年以70岁高龄再上讲台受到学生欢迎。75岁退休。他的“人生原则很简单:好好做人,好好教书,荣辱不惊。(p. 39)”夏静纯在55年肃反时因为一句笑话被怀疑是反革命暗号,被隔离审查半年。

 

一楼3号住着文学系龚咏宾教授和夫人钱桂兰。龚咏宾出身富有的山西钱庄老板家庭。17岁时在老家与人结婚并生一子,读书后不通音信,儿子后来成了甘肃天江制药厂的总经理。后来还同另一为女助教同居,因女方调离断了关系。长期资助48年入学聪明美貌女学生黎文英,她因父亲是恶霸地主被处决而没有经济来源。黎文英毕业在竹大附中上课。几年后两人先同居后结婚,并有对双胞胎。几年后,龚咏宾同父异母的兄弟来,与黎文英两人私奔。一年后两人结婚才告诉龚咏宾。保姆田嫂知道两人密谋,但没有说破。他们走后,田嫂向龚咏宾说明她本名钱桂兰,嫁给田家,但没到新婚之夜丈夫就被抓了壮丁,生死不明。两人结婚,钱桂兰仍当保姆并拿报酬,经济分开。后来钱桂兰办过婚礼的丈夫从台湾来探亲。与黎文英生的儿子龚加淼是竹大美术系的副教授。跟女骗子结婚,女骗子也被怀疑是凶手。

 

一楼2号住着体育系的彭清肃教授和夫人张秀敏。彭清肃抗战时就读高中,喜欢体育,尤其着迷武术。抗战时逃到竹市当搬运工。49年后,请省搬运工会推荐竹城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当保管员。院系调整进了竹大当保管员。后来通过工会系统推荐,发表篇保管员经验总结和颇有“神剧”范儿的中日擂台故事。又通过当年练武时国术馆同学的体委官员,拿到了国家级裁判证书。在58年“放卫星”中破格晋升副教授,工资由30元增加到120元。文革中被当了造反派的教研室主任迫害,下放劳动,工资又变回30元。后来到处上访,并献出保存完好的国术馆教材和讲义,更有恢复工作的老同学帮忙,落实了政策,还晋升了正教授。彭家与娄家共请一个钟点工。

 

一楼1号住着外语系藏安宅教授。他在40年代就是全国闻名翻译家,但奇丑无比,被称为“夜半歌声”。中年时娶了勤奋的丑女学生阮美勤。两人到牛津留学两年后海归竹大,49年后留用。后来发现他当过民国的县教育科长,取消了教师资格,到食堂当管理员。阮美勤继续当教师,还到黑龙江学习俄语。回竹城后病逝。57年发表右派言论,受到批判,但地位太低,也没有太大冲击。困难时期发现野菜吃法,有功而恢复教师岗位。文革中被关进牛棚,76年出来。退修前两年,解决了教授职称,并担任系主任,还与丧偶的裴莹华结婚。裴前夫是藏的同事,在文革中惨死。在调查和施工过程中,裴莹华受惊吓,精神病发作。藏家的小保姆在警察摸排时逃跑,一度被怀疑是凶手,后来排除。

 

小说还写了两个兴风作浪的丑角,一个还是正在负责加层工程的副校长。有老教授怀疑两人是凶手,但都被排除了。

 

警察耐心排查走访。老教授们又要洗清自己,又难免怀疑过去有旧怨的人。交往中多数人情商极低。警察先后确定几个怀疑目标,又相继排除。最后的结果有些无厘头。凶手原来是娄教授的侄孙。他在火车上被女人欺骗,只是想坐他占的座位,来点虚情假意,让他动手动脚,甚至许以婚姻。等他去找她时,发现她早不在。气恼中钱包被盗。想找娄教授借钱50元。娄教授不但不借,反而训斥他。一怒之下,掐死了娄教授,也杀了目击者娄夫人。拿走了250元钱。最终破案,被判了死刑。

 

尽管作者的本意或许是回顾历史,但无意中也说出了八十年代高校的特点。“同全中国所有的地方一样,竹城大学也从无所事事、闲而生事、说东道西、飞短流长的精神状态迅速转型,进入各管各、各忙各的竞争状态。大家能够以同一而公平的标尺,在比较同一而公平的起跑线上,理直气壮地争职称、争职位、争工资、争住房。(p. 24)”所谓“同一而公平的标尺”其实就是定量打分,今天看来完全不公平。以分房为例,“工龄是一年1分;荣誉称号—国际级40分,国家级30分,省级20分,校级10分;职称—教授40分,副教授30分,讲师20分,助教10分;职务—校长90分,副校长、院长80分,教务处长70分,副教务处长60分,系主任50分,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40分……(p. 25)”现在当然不是这种标准,具有不同学校和地区可比性的业绩如国际级荣誉、国家级荣誉将有大到不成比例的权重。教师的流动或许是促成标准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还有耐人寻味的是,虽然领导和警察都对老教授们非常尊重,正在加层的民工野蛮施工,似乎对这些老教授的极度仇视。这或许与负责工程的校领导对这些老教授的蔑视甚至敌视有关。这些民工见了警察服服帖帖,一个警察就能暴打一群民工。这是否是社会矛盾的一种折射?

 

以凶杀案为线索写学界小说,在国内比较罕见。当然国际上不乏先例。我读过些比较另类的学界小说,如Arther A. Berger的文科选读本系列中的《大众传播谋杀(Mass Comm Murders)》和《哈姆雷特案:美国现代语言会议上的谋杀(The Hamlet Case: the Murders at the MLA)》,或者是Marshell Jevons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斯皮尔曼探案系列的《边际谋杀(Murder at the Margin)》《致命均衡(The Fatal Equilibrium)》和《致死冷漠(A Deadly Indifference)》,还有些更传统的学界小说,在《学院大厦》中说到但我没有读过。顺便一提,外国的学界小说我只读过20多本左右,等读过50本以上,“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或许也可以谈谈了。言归正传,《教授楼》中谋杀案其实就激情杀人,完全游离在学界故事之外,颇有些“蝴蝶效应”的意味。当然,几位老教授的经历,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也不妨理解成“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

 

作者郁小萍, 1945年出生于贵州毕节。196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绵阳新华印刷厂作校对。1978年到《绵阳报》当记者。1979年报纸停办,到《剑南文学》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副主编,文学创作一级。2010年退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辗转反侧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一段好春藏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1)

 

老大嫁做商人妇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上、下册)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学界小说丛谈之1977-1989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第二部)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从希望到惶恐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平生正被儒冠误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学界故事部分)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赵孟)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青青园中葵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天才的误区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修订版)

 

学者的素质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无端却被秋风误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上,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37757.html

上一篇:看花老眼之交大徐汇校区七姊妹
下一篇:杭州蒋庄
收藏 IP: 101.87.44.*| 热度|

1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