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工作者都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自己要具体做点什么东西。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要做大问题还是小问题。比如,是做领域内的关键主流方向(比如人工智能平台开发、基因编辑工具),还是做领域内的小众支流问题(比如唐山特产蜂蜜麻糖的自动质量监控、德州扒鸡的工艺改进)。这里简称为大问题和小问题,说的不是物理的大小,而是认可度和影响力的大小。
“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如果做的好对社会的推动会很明显,研究者也更容易功成名就;但是另一方面,大问题下的竞争也更为激烈,想要出头就需要比别人做的好,当然也更难一些。
正反话都说当然容易,但是到底应该选择大问题还是小问题?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很多年以来,我的直觉一直是:我自己必须要远离主流问题,也曾(不负责任的)给不少合作者提过远离核心主流领域的建议;但是,大科学家们一般都不这么认为。你看所有的诺贝奖得主和大科学家的访谈,基本清一色的建议大家要选择领域内的主流问题主流方向。大牛们给出的各种qualitative的道理我倒是都懂,但从quantitative的角度来说,既然正负影响都存在,为什么东风压倒西风?这个是我一直无法直观理解的,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
***
前两天又想起来这个问题。突然觉得这个问题和生态学中的岛屿效应很相关。
生态学中有个岛屿效应。简单总结就是:跟大陆上的动物相比较,岛屿上小个动物的体型会变大,大个动物的体型会变小。比如小岛上会出现个头极小的老虎、大象,也可能出现个头很大的老鼠、海鸟。从环境可提供的资源以及物种间竞争和生态位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效应的成因不难想象。由于食物资源的匮乏,岛屿上的大型动物必须小型化才能生存;另外,由于大型猎食者的缺失,小型动物会填补对应的生态位,于是体型向大型化发展。
生态中的岛屿效应似乎在科研生态中也有体现。同是做癌症治疗的(在大陆上),普通大学老师(老鼠)和哈佛大学教授(大象)的成果可能无法同日而语;但在德州扒鸡这个研究领域(在小岛上),我相信德州大学教授(老鼠)的工作不怵任何其他顶级研究机构(大象)。另外,在蜂蜜麻糖和糖炒栗子这两个领域,唐山学院可能也有最顶级的研究工作。
***
道理应该还是挺清楚的,所以这里就不啰嗦了。直接上结论:
本质都是资源和生态位的竞争,生态学中的“岛屿效应”在科研生态中应该有很明显的体现。
科研工作者选择科研问题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是什么情况,是人中龙凤还是能力平平。强者一定要选大的主流的科研问题,方便以后出人头地(如同大象老虎在大陆才能长的高大威猛);弱者最好选小的支流问题,方便以后混吃等死(如同老鼠和海鸟在岛屿上才可能无忧无虑)——这么看来,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定位(必须要远离主流问题)还是挺准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