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的困惑与NP理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2205 平常心是道

博文

逻辑学溯源 - “哲学(Philosophy)”与“诡辩”(sophism)词源

已有 7019 次阅读 2020-3-14 15:33 |个人分类:在法国教逻辑课|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哲学, 诡辩

这周的大一逻辑课给学生讲推理谬误,在英语中称推理谬误fallacy或者sophism1】。


sophism同字源的Sophia,既指智慧,如哲学(Philosophy = philos+ Sophia(爱+智慧)),又指谬误,诡辩。那么,智慧谬误二个意义相背的词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让我们追本溯源到古希腊哲学【2】【3】。


古希腊哲学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诞生的自然哲学,其主要议题是关于自然界的起源、性质与变化,经过近两百年的探讨,研究自然哲学的风气似乎走到了尽头,哲学家的兴趣开始转到人自身,尝试探讨人的灵魂与心智的作用。


许多穷究自然哲学遇到困境的哲学家认为,宇宙也许沒有客观的真理存在,或有客观的真理而人智不足以知之,那为何不专注于自身的幸福,以及行为处事的原理与规范。这一重大转折同时与时代的巨变密切相关,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城邦林立,民主制度迅速发展,让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权利,雅典迅速崛起成为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民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公共事务,自由讨论蔚然成风。


其中有些见多识广的人开始授徒收费,传授修辞、演说、辩论、诉讼的辩术技能,和关于城邦治理和家政管理的知识,当时人称他们为智者sophists),进入辩士争呜的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等,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意指宇宙间并无客观共识的真理,人类并未拥有绝对的知识,真理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标准,充满主观和相对性,。。。


辩士争呜的时代,可说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发生的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他们发展修辞学,肯定理性思辨的重要性,引发对伦理学的探讨,提出许多关于人性、价值、人神关系,以及道德评价的新观念。然而,许多辩士善于玩弄修辞游戏、颠倒黑白、恣意妄为,以便让人在政坛和法庭取胜,留给后世的名声并不光彩,智者sophists)演变成辩士智慧蜕变为诡辩,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乃乘时而兴。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与辩士进行了很多辩论,试图揭露他们的诡辩,但是这些辩论都是对话人之间的直接解释和辩驳,基本上是依靠形象来表达,用比喻、经验来推理,并非以严格的逻辑为基础,这项工作要等到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奠基逻辑学,才使得严格探讨逻辑谬误,推理谬误成为可能,。。。


柏拉图在《智者》篇说:普罗泰戈拉是首位采用苏格拉底式讨论方法的人。普氏最早进行论辩,写了本题为《论辩的技艺》的书。没有他们开创性的工作,就没有后来苏格拉底为理性的哲学思维,提供归纳与定义的方法,也不会有后继柏拉图发展研究哲学的辩证方法论思想,更遑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体系。


亚理士多德把基于事物的思想表达为概念关系,把对事物的原因研究推进到逻辑关系,把主要依靠经验比喻的推理方法推进为逻辑推理,把辩论转变为理论性的学术方法,简言之,把广泛的思维变成了精确的思想,这种进步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对于哲学领域的,而是整个文化意义的。正是在此意义上,亚理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在本义上是对智慧的追求 (philo-sophia)


然而,西方哲学之路从追究客观性的自然哲学起步,到探讨主观性的思辨,再到形式化的逻辑学,虽然今天逻辑学已进步为能与数理方法结合的强有力的数理逻辑方法,但人们在亚理士多德的最初起点上并没走出多远,比如有关逻辑的形成和逻辑的本质,逻辑公理的意义等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仍是一个远非完全解决的课题,甚至纯粹的形式系统自身也因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而面临难以自保的最深刻的危机,。。。【4】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llacy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古希腊哲学

3】辩士争鸣的时代,http://louisloo621.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html

【4】周剑铭,中国思想和亚理士多德哲学——互补的中西文化之三,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22490-115251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2490-1223478.html

上一篇:简介“演绎推理” - 形式与内容
下一篇:逻辑学溯源 - 苏格拉底提问法
收藏 IP: 85.171.213.*| 热度|

6 武夷山 郑永军 黄荣彬 叶明 杨正瓴 赵志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