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七十年代的学习环境 精选

已有 8803 次阅读 2019-9-15 07:0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七十年代的外语学习环境,虽然和今天不能同日而语,但毕竟是一个新的开端,是一个值得回忆的话题。

六十年代,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当时图书印刷的纸张都非常 粗糙,黄黑黄黑的,有如过去的草纸。前文提到的那种从英语名著改写过来的简读本,中国出版的纸张就是这类黄黑的纸张,说难听点,眼神差一点的,都未必能看清楚这种黄黑纸张上印刷的字。然而,就是这样的书,放在外文书店里,也没有多少人去读,更不用说去买了。那个时候,虽然大中学校都有外语课,可是至少在中学里,喜欢外语课的学生很少,主要是缺乏语言环境,学起来很难。还有的学生说出的话更难听,说学外语就是吃中国饭,放外国屁。

我记得在初三时,到颐和园山后的亮甲店大队劳动。在劳动中,和本村的几个高中毕业的回乡知识青年认识了,他们也给我们讲村里四清的事。在讲到他们学习的知识在农村到底有什么用的时候,他们说了很多,认为很多知识和课程学了之后,在农村都是很有用的。其中有一位女青年说,她只是不知道外语在农村有什么用。在当时的环境里,这也确实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文革初期自不必说,所有的学校都停课了,应该是在党的九大之后,中小学才恢复上课,但那时候的所谓恢复上课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语文就讲毛主席语录,数学根本就没人学。外语就学类似于“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之类。老师要讲别的,学生也根本不听。教学秩序更是一片混乱。学校里的桌子椅子没有多少是完好的,而学校的窗玻璃也几乎没有完整的。老师受学生的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社会上,也没有学习的氛围。除了搞运动之外,其他的人就只管自己想法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有学着做饭的,有学着织毛衣的,还有学着做木匠活,打家具的。也有学着装无线电,组装半导体收音机,水平高的,就学着自己装电视机。没有显示屏,就用示波器。最后这种活动似乎还包含着一点学习的色彩。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后,中国的门户开始打开了一条不算太大也也不算太小的缝隙。外国人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在北京的大街上,金发碧眼的男女多了起来。经常会有这样的外国人走在街上,会被一大群中国人围着观看。当时报纸还有文章说,不要围观外国人。有一位西方美女,在前门大街,骑着自行车。她停下来买了一块西瓜,人也没下车,一脚蹬地,一脚踩着脚蹬子,身穿跨栏背心,就在街边上啃起西瓜来。那时候,中国的女孩哪有穿跨栏背心的?就是现在也不多见。这样的场景要说不吸引国人围观那才奇了怪了。

北京的外文书店开始有更多的顾客或者读者拜访。这在前两年是不可思议的事。书店里的书并没有多少种类,有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版,有鲁迅的英文版作品。我不知道这些书到底是给谁看的。中国人吗?肯定不会有多少人看,外国人吗?外国人几乎不进中国的外文书店。学生用这样的书来学习外文吗?似乎这也不是最好的教材。反正外文出版社也是国家的事业单位,不管是否赢利,只管出版就是了。

后来,英语900句出来了,这是美国出版的教授外国人学习英语的书。它似乎不是正规的教材,以口语为主。书里每一课都有15个英语句子,一共有60课,所以称为900句。书里还配有一些图画,我不了解那应该算是什么画。有人告诉我,说那是钢笔画。这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英语900句出来后,有不少人看,但是到底有多少人买,我就不知道了。我买了一本,但也有很多句子看不懂,至少不借助字典就无法阅读的那种。

在王府井的锡拉胡同,有一个外文书店的内部门市部。说是内部,就是要用本人的工作证才能进入,估计拿学生证也可以进。至少外国人是进不去的。那里的外文书种类非常多,都是技术专业方面的,什么领域都有,机械、电子、医学、建筑,可谓五花八门。这些书都是国外出版的,但不是直接进口的,而是影印的。学习英语的图书也不太少数。我作为初学者,肯定不会看也看不懂那些专业的外文图书。而涉及到外语学习的书,我翻看了一下,也挺难的,买了也看不懂。所以没舍得花那个钱。

但是,毕竟开始有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些书店里来。有一次,在书店里也看到与我同龄的同事。后来,我对另一个同事提到这个事,他说,现在看来有更多的人都想要学习。对他的这句评语,我是赞同的。

我想,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能考上大学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或者百分之百是在此之前坚持学习的。有些坚持学习的人不光考上了大学,还有的人还直接考上了研究生。虽然在那个所谓“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不少的人们真的放弃了学习,但总有一些人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对学习不利,他们还是要坚持学习。他们学习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今天,人们学习也能这样来对待学习吗?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97990.html

上一篇:当年业余时间学英语
下一篇:一位老师这样对我说
收藏 IP: 123.123.48.*| 热度|

13 段含明 郑永军 韩玉芬 王安良 尤明庆 周忠浩 李美雯 晏成和 郁志勇 黄永义 李东风 张士宏 霍天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