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浙成和温小钰的长篇小说《土壤》,发表于《收获》1980年6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收入“当代文学丛书”。故事发生在1979年的东北某农场,通过回忆再现二十年前大学读书的情景。虽然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大学之外,但主要人物都是大学毕业生,勉强也可算学界小说。与《人啊,人》类似,这部小说也是转换第一人称的叙述,每章由不同的书中人物为叙述者。
1959年,大学生党员辛启明对班长魏大雄起草的到农场劳动总结报告提出不同意见,被系总支副书记邱良才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魏大雄具体操办。辛启明是黎珍的男朋友,魏大雄为留校也在追求黎珍。辛启明开除党籍、保留学籍,送军垦农场强制劳动。他发现不可能回学校,就与黎珍中断了关系。黎珍嫁给了哥哥的朋友,从事外交工作,有了儿子刘军,但丈夫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魏大雄因为教师有反对意见,没有留校,到部机关工作。眼看升迁无望,主动要求下基层。火车上遇到地委书记吴根荣的女儿吴若梅,两人结婚,魏大雄也成为县委书记的后备人选。文革中,吴受到冲击,魏及时划清界限,把住在家里的岳母赶走。自己要求到农场,当了场长。辛启明一直在该农场工作,吴曾是首任场长,在他支持下从事农业特别是土壤的研究。他后来当了农技站代理站长,并被离异的农场小卖部售货员玉玲追求。刘军无人管教,打架斗殴,由他叔叔送农场劳动。羁傲不逊的刘军被魏大雄制服,对他很崇拜,在农场被称为魏二世。二十年后,1979年,黎珍作为农业部技术人员,到农场考察是否能将其列入国家粮食基地,同时办理儿子刘军回北京事宜。考察组长是重新工作的吴根荣,稍后才到。现实的冲突是魏大雄迎合上级要高产,放弃土地轮休。辛启明坚决反对,这样会使土地沙漠化。农场多数群众支持魏场长,不然拿不到奖金。黎珍发现实情后认为不能列入粮食基地。辛先向玉玲说明他心有所属,后来在迫于舆论向玉玲求婚时,被她拒绝,玉玲愿意以成全他和黎珍。魏大雄荣升副局长,辛启明落实政策恢复党籍并担任场长。发现编织品可以卖钱,维持生计,准备翌年停种,得到了吴根荣的支持。不顾儿子的反对,黎珍准备与他结合,并离开北京留在农场。
小说的名称“土壤”有两层含义。“改造自然的土壤固然重要,但改造社会的土壤更加重要。不然的话,因为谎言侵袭,已经改造好的土壤,有朝一日,又会变成象刚才见到的那片被毁灭的古代绿洲一样...... (p. 188)”
小说对五十年代校园的描写可能比当时的小说更客观。既有人性纯真的一面,例如“在我们那个年代,姑娘们都还没有理智到冷酷的程度,对自己爱人身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事先都仔细地逐条加以算计、比较和权衡。我爱的是他整个的人,他的优点和缺点。总之,构成这个独特的他的一切。(p. 23)”也有斗争残酷的一面。“原来在这些平日同坐一张课桌、一起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同学之间,不仅有友谊与学习,散步与聊天,球赛与跳舞,劳动与幻想,而且还有一些别的、隐蔽的、强烈的带着某种血腥味的东西! (p. 27)”另外,“反右”和“文革”之间还有许多斗争,例如小说中写到的“反右倾”,推测是庐山会议的余响,与多数小说写过的反右其实并不相同。这个“反右倾”运动,其他小说中较少涉及。《求(第二部)》提到过,但没有具体展开。各种斗争中也暴露人性。“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事情直到今天还是颠倒的:一些被伤害过的人反倒念念不忘地请人原谅;而一些真正伤害过人的人,却仍然一贯正确,根本无意于请人原谅。(p. 183)”
小说中的的魏大雄比较有特点,不是简单的反面人物。他既有苦干实干的一面,也有善于逢迎上司的一面。特别是他对关系学大有研究,运用得炉火纯青。“不仅要研究人们经济基础(物质生活)方面的关系,还要研究他们上层建筑(兴趣爱好)方面的关系;不仅要研究人们相互间亲近良好的关系,还要研究他们相互间对立仇恨的关系。(p. 194)”“各种关系象货币一样互相间可以流通转换:运用人事关系帮助医院大夫的儿子上学,在一定时机就可以运用生活关系给某部长弄到急需的特效药,再到一定时机就可以借某部长的关系为自己要官要权。(p. 195)”“有着互相利害关系的关系,是最牢固的关系!我求某人办事,我手里最好有某人托办的事。(p. 195)”在某些社会条件下,这些都是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技巧,可惜未免有些知易行难。
作者汪浙成1936年出生于浙江、温小钰1938年出生于湖南。两人分别于1954年和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期间两人恋爱。1958年,汪浙成被分配到内蒙古,历任内蒙古文联《草原》杂志社编辑、编辑组长,1982年调内蒙古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调浙江省作家协会,曾任《江南》杂志主编、省作协副主席。温小钰1960年起在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86年调浙江文艺出版社,历任该社文艺理论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1993年病逝。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汪浙成和温小钰在八十年代是我喜欢的作家,许多中短篇小时印象深刻,例如《苦夏》《别了,蒺藜》《春夜,凝视的眼睛》等。虽然这部《土壤》并不属于当时我喜欢的小说类型,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但还是简单说说,以向两位作者致意。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