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我的硕士生准备为中学生主持的小讨论班:初一新生水平起步的代数学训练

已有 5794 次阅读 2018-11-17 23:21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的硕士生为中学生主持的小讨论班:初一新生水平起步的代数学训练

王永晖


老师不是我本人,是我的硕士生任晶莹,人比较踏实,所以我愿意推动她来做做事。


讨论班相当于为她的硕士论文做的一个实习活动,让她的论文更加实际,有血有肉。通过网络工具zoom,网络教学。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可以是现在,也可以是寒假期间。


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步:


Step1.   我指导的张亚杰硕士论文,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代数学训练    任务是,将加减乘除的五大运算律当做公理,来推出其他常见的代数公式。采用探索性教学方法,孩子们不是看张亚杰的论文来学这些证明,而是自己去发现证明,并且,因为有很多代数公式要去证,先证哪个,后证哪个,老师也不告诉,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证明中如果发现利用到了尚未证明的公式,那么就应该先去证它,这样顺藤摸瓜,就找到了整个脉络。

          这条路,我们小教室的孩子们走过了,最开始他们才小学五年级,有两个当时才小学三年级,后来发展的并不比大孩子弱,孩子们的证法,最终比张亚杰论文里的证法,还要更自然,所以,这也是任晶莹重新写这一部分的一个原因。

          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是很灵活的,不仅仅是证明,还可以跟速算算法的学习相结合,即破解那些算法为什么是正确的,这些速算算法的破解,本质上也是相当于初中生的能力,但是比较好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可以开始接触和学习,这是我们使用的速算算法书的下载地址,书写格式比较正规,也符合我们教学时,先看算法后破解的需求。


Step2.  A. Adrian Albert-College algebra (1946)  美国四五十年代,给师范生的教科书。阅读第4页到第10页。任务是,解决正正为什么得正的问题。 负负得正,已经在Step1得到了严格的证明。这本书的这几页实际上蕴含着正正得正的严格证明,其实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源泉和第一次显现。

         Step1不需要阅读,主要是自己去证明。从Step2开始,学生需要自己先去看书,然后把书上的读懂了之后,转化为自己的证明。老师在此过程中负责引导,并且指导学生做出符合格式规范的笔记。


Step3. 陶哲轩, Analysis  I.  阅读第2章第14页到第36页, 皮亚诺公理体系,Peano axioms. 相当于将前面Step1和Step2真正升华,因为Step2的证明,还有一些是不那么严格的,也不那么彻底,有陶哲轩的讲稿(包括他的博客和上面的网友讨论)做底子,孩子们可以学得更透彻一些。虽然这一步是大学生级别的内容,而且是极个别大学的课程,现在一般的大学数学系都不教这块了。

          大家可以在该书序言里,了解陶哲轩为什么还要教这些内容的理由。

          我们为什么要到第3步才用陶哲轩的讲义呢,主要还是循序渐进,即使是数学小天才,他们的发育之路也是由浅到深的,其实在初中阶段,能够真正把这部分内容看懂,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所以尽量还是不要心急,不要想着一上来就看陶哲轩的,如果Step1, Step2都弄不下来,就根本没必要看到这第3步了,不能光图名气大,陶哲轩名气大,水平高,是给我们个底子,保证方向没错,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量力而行,即使想直接上第3步的家长或孩子,也应该把Step1, Step2当做一个通关过程,通关不成,是不能跳级的。

          如果觉得Step2, Step3过于抽象,不感兴趣,但是Step1还是能够顺利通过的孩子,也可以Step1之后,先读刘尼的《因式分解》,这个也可以属于本项目的实习范围,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


学生对象,应该说还是需要一定水平的数学天赋的,对抽象的数学思维有天赋。真正的数学并不仅仅是从生活中来的,还来源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些人,就是喜欢去抽象地、严谨的思考。

         就我们所见,数学能力,是不分年龄的,那些有数学天赋的人,在他们初中时,甚至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思维能力,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数学系本科生。


教学所需时长:因为这个教学是免费的,所以,孩子们觉得不合适了,不喜欢弄下去了,随时都可以停止。至于坚持下来的学生,需要多少时间完成这三步,我们目前也无法做出明确的估计,因为我们的教法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做,学生讲,老师仅仅起到把关的作用,学生看不出自己的漏洞时,老师给指出来。


那些数学小天才级别的学生,可能几次就可以弄完。而那些虽然优秀,但还没达到极高天赋与相当数学成熟度的学生,可能就花的时间会多点儿,主要还是看个人意愿。


当然,跟家长态度也有关。因为这些内容,估计跟奥数考试没什么关系,只是一种基本的数学修养,孩子们现在时间紧,有余力,有兴趣的孩子,估计才能坚持下来,愿意支持孩子参加这个项目的家长,肯定是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这里面的长远价值。


讨论班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其实也是为了预防有人退出,才设定为6人的,其实只要有愿意坚持下来的,两三个学生就好。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即使6人都能坚持下来,真正能讨论起来,能次次都讲的也就两三人,所以刚开始招的学生不妨多一点,超过6人也可以,但绝对不可以超过9人。


我的研究生任晶莹的联系方式:微信号请加 RJYeninging 


收费情况:这个项目是不收学费的,但是如果孩子们坚持下来了,感觉确实受益了,建议还是之后给授课老师一些津贴,表达一点儿心意。我们之所以采用的是捐款多少随意的方式,也是为了保证这个项目更加学术化,真正以学生兴趣和能力为门槛。


延伸阅读:

公益咨询项目:数学小天才的读书指导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进行高强度奥数训练?


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小学数学教学    里面解释了中学阶段为什么要开始练读书能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146833.html

上一篇:两个标准:上大学的,与上研究生/博士生
下一篇:阅读摘评:感谢数学 by 89年IMO金牌蒋步星
收藏 IP: 106.39.61.*| 热度|

2 蒋迅 孙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