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和宫原址在明代为太监官府。1694年(康熙33年)为亲王府,1711年,后来的乾隆皇帝在此出生。1722年(康熙41年)雍正继位离开,成为行宫并辟出一半为黄教上院。1725年(雍正3年)将上院改为行宫,替代已经焚毁的原行宫,并称雍和宫。1735年(雍正13年),雍正驾崩停灵于此,殿堂的绿琉璃筒瓦均换为黄琉璃筒瓦。1744年(乾隆9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成为最高规格佛教寺院。
现在雍和宫可分雍和门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五进。代表皇家权利的法统、佛家大乘传统的道统和藏传黄教传承的教统纵横交错。大体上,法统体现在山门之外和最北进万福阁,道统体现在雍和门进和雍和宫殿、永佑殿的中线,而两厢和法轮殿体现了教统。
体现皇家气势的法统,不仅是与紫禁城皇宫一样的黄瓦红墙,而且有高大的牌楼和长长的辇道。东牌楼前匾为“慈隆宝叶”,后匾为“四衢净辟”。西牌楼前匾为“福衍金沙”,后匾为“十地圆通”。宫之正中牌楼南向匾为“寰海尊亲”,北向匾为“群生仁寿”。据说都是乾隆的御笔。
雍和门殿前,有两八角碑亭,建于1744年(乾隆9年)。亭内各立一高三米巨碑。东侧亭内碑刻满、汉文,西侧亭内碑刻藏、蒙文字的乾隆御笔《雍和宫碑文》,说明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的缘起。不清楚四种文字是否均为乾隆所写。
雍和门殿后,有碑亭,其中方碑刻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之碑文《喇嘛说》。据说是乾隆写于1792(乾隆57年),是时乾隆82岁。还有许多楹联据说也出自乾隆的御笔。
最北一进,万福楼等,很有皇家气势。万佛楼中有18米高弥勒佛木像。
万福阁
永康阁
延绥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