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圈的事情,有时候也挺简单:牛不牛,看的就是你的科研。科研做的好,名与利自会接踵而至,比如一公和春雨;反之,如果科研做不好,大概会慢慢的湮没无闻,比如你和我。
***
每当有新同事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时候,我都会从心里涌起一阵惋惜,不忍见又一位青年才俊沉沦。明摆着的,这所大学所提供的科研支持实在有限,经费少,助手少,氛围差。想要不沉沦实在太难。最坑的是,这所学校不对科研成果进行考核。科研成果少也没人骂你;累死累活的比同事多发两篇文章,年底也不多拿工资奖金。英国人的说法是,用奖金刺激科研可能会鼓励科研造假。他们不明白,多数国人无利不起早,没奖金刺激就不干活了。听学校高层对现状做过最简洁准确的概括:西交利物浦大学老师们不做科研的原因是“没有压力, 也没有动力”。没有硬性要求也没有奖金刺激的条件下,如果是你, 还做科研吗?
再说了。在西浦,科研本来也不是主题。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西浦是私立学校,国家不给钱的。学校能生存靠的是学生的学费,本科生才是这里的上帝。学生家长根本不管你科研如何,人家只希望自己的娃在西浦毕业后能进入最顶级的海外高校。教学是重中之重,科研先放放再说罢。(虽然在表面上认同这个观点,但暗地里,我倒觉得"教学优先"可能不过是"科研无能"的一个借口。傻子都知道,对付教学实在是太容易了,相比之下,想停留在学术前沿可是得费老了劲。)
现状如此,来西浦的年轻人的科研武功自然很快就废了。我在西浦待了几年,可能认识的所有青年才俊(包括我自己)都沉沦了。入职的时候各个是来自欧美名校的博士博后;入校后没什么科研的动力和压力,科研减速,加上娶媳妇买房生娃等家庭琐事的牵扯,科研内力大减;到申请基金的时候被干掉大半。(西浦没有基金申请的氛围甚至甚少科研的氛围,同学们没有渠道了解基金申请的套路,在基金评审中也多少有些被歧视);又过3年,入职前在欧美牛校的科研积累耗尽,科研产出接近停滞,当年的青年才俊也就不可避免的逐渐沉沦。
虽然这里说是“沉沦”,但其实人家的日子还是蛮幸福的。学校对科研没硬性要求,教学任务又不重(一学期一门课,每周4小时课),收入不错(年薪30万起),工作时间又自由,难道不是神仙般的日子?你觉得别人年纪轻轻自废科研武功有点可惜,这又何尝不是腐儒的想法?明明凭着轻松的教学就可以过的很好,何必费力的追求科研呢?
***
前面这段话写于半年前,有感于一位青年才俊加盟西浦。非常优秀的小伙,但坦率的讲,当时我觉得这位青年才俊恐怕也难免沉沦的命运。这么想倒并不是因为这位才俊还不够出色,只是觉得,与“不沉沦”相比,“沉沦”才是我西浦青年才俊的常态。又如前文所描述,“沉沦”在本文里指的是放缓科研的节奏(享受生活的幸福),并非是单纯的贬义。
有趣的是,半年后,我的博文还没贴出来,这位才俊已经拿到别的offer准备跳槽走了。和这位朋友畅谈两个小时。得到下面几个point。
这条影响不好,还是删了吧。
需要拉一批人,有队伍才好办事。
有好的科研成果才能有“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自由。不过,想要在加入西浦后没压力没动力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自己当年在牛校时的科研产出和竞争力。难!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西浦同事在job market上的竞争力会逐年下降。包括我自己,今天的我恐怕拿不到4年前能拿到的位置了。
科研是立身之本。不论多难,都不能放弃。
按理说,最后一条是最重要的。可是如前文所说,如果学术上的沉沦同时意味着生活上的轻松幸福,沉沦又有何不可?就像那一直给我拖后腿的老娘不停重复的:“差不多就行了,天天费那劲干啥?”。
唉,一时也想不明白。不过,出于对不可知未来的恐惧,还是决定先憋着,把手头这几篇被拒稿的文章改吧改吧,换个杂志发掉。
***
后记: 发现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此文也算是应景只作,送给和我一样还在苦苦挣扎或者已经放弃挣扎准备混吃等死的青年朋友们。
后记2: 为了防止朋友误会,这里还是想把话讲的透一些。追求安逸牺牲科研的竞争力对青年教师伤害很大,长期来看风险巨大。铁饭碗可以破,编制可以去,西浦也可以倒。本领长在身上才是最安全的。西浦放松科研的年轻教师虽然眼前依然有一个不错的工作生活环境,但其实已经开始逐步丧失在job market上的竞争力了。如果西浦倒掉或者有大的制度变动(比如开始严格的科研考核——并非不可能),这些人将会非常被动。
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