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的社会风气,学生贿赂老师已经蔚然成风,君不见,从幼儿园就开始正式开始了,为了选择好的学校/幼儿园,家长到好学区买房和选择缴纳高额择校费还不算计在内,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到节假日统统给老师们送礼 ,不管是购物卡的赤裸裸金钱贿赂,还是有高价值礼物,等等,不然孩子就会受到故意的冷遇甚于冷虐待。这些给孩子们幼小心灵打上了根深蒂固的烙印,这样就炼成了童子功,功力自然十分深厚,受用终生。这样的文化/传统,高喊的口号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在起跑线上还没有跑,孩子的一生就输定了,长大甚至变老以后就能看出,这其实输得还很惨。事与愿违,本来就是一个成语。
首先,这样长大的孩子,必然带来国家管理制度上的普遍贿赂文化,几千年的历史,最少还需要传承下去几千年。详细不需要细说了。
到了国外/境外留学,这些孩子们的这个童子功习惯不自觉地就运用上了。看看新闻报道的冰山一角吧。
1. 中国学生用现金收买英国导师被判刑
在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 留学的一名中国学生因企图用现金收买导师周二(2013年4月23日)被法庭判刑12个月。
26岁的李洋(音译)就读巴斯大学创新与科技管理(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硕士学位。要成功获得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必须至少获得40分的成绩,但他只得到37分。为此,他于2012年11月23日约见了巴斯大学管理系为他论文评分的安德鲁·格里弗斯教授(Andrew Graves)商谈这一成绩。格里弗斯教授在面谈时向他谈到了三个选项:1)修改1万2千字的论文后重新提交;2)如果对评分不满,可以要求学校重新评分;3)接受这一评分退学。
李洋听完后拿出5000英镑的现金放在教授的桌上说:“我是个做生意的。还有第四个选项,就是你收下这些钱,让我论文及格,我以后也不会再来烦你。”格里弗斯教授听了让李洋马上离开。 李洋从桌上把钱收起来时,从他的口袋里掉出来一把气手枪,里面装了六颗气枪子弹。
法庭上,法官向泪流满面的李洋表示,手枪让教授“非常害怕和震惊”。法官还表示,你用这样的方式试图说服教授,如果得逞将使英国大学的诚信受损,也将损害英国大学,特别是巴斯大学学位的合法性。“你试图通过行贿教授来使论文及格是完全错误的,也是注定从一开始就是会失败的。”
李洋行贿罪名成立被判刑12个月,另外在公共场所带仿真手枪被判刑6个月,两罪并罚,同期执行。另外,李洋必须支付4880英镑的检控费用和120英镑的附加费。
据检控官透露,格里弗斯教授给李洋论文的评分,曾经过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校外考官的评审和认可。
而辩护律师布莱克·詹姆斯(Black James)则表示,李洋来自中国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政府官员和商人。
据詹姆斯介绍,李洋并不是个来混文凭的学生,他2006年到巴斯大学留学,获得计算机学位。而各项资料都显示他的硕士课程学习一直非常顺利,所以论文不及格对他是很大的打击。李洋担心自己成绩不合格,学生签证也将到期,不能转成Tier 1 签证。辩护律师还称,李洋习惯了身上带大量现金和用来练习的气手枪,在与老师见面时不愿意把枪留在车内所以带在了身上。
李洋行贿和携带仿真武器案宣判时,他的妻子、父母和岳父母都在场旁听。相信,这些人内心深处都 很支持他这样的做法,这就是当今的中国文化。
中国留英学生试图贿赂教授被判入狱1年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7226.shtm
中国留学生行贿导师:潜规则在境外高校行不通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7265.shtm
2. 2006年发生在香港城市大学的陈静案,情节很相似。2006年9月,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硕士陈静进入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2月,迎来课程“应用分析选论”的考试。考试前,她将1万元港币放进副教授戴晖辉的信箱内,继而用电邮向戴晖辉索取试题及答案。戴老师及时向香港廉政公署举报,陈静最终被判监禁6个月,1万元港币贿款也被充公。
媒体曝光后,国内却有不少人指责戴晖辉,认为他作为老师“不近人情”,学生犯错应以教育为主,他不仅没保护学生,反而让学生进了监狱。
3. 英国巴斯大学中国学生谈贿赂导师事件
巴斯大学学生 陈涛:关于这件事,其实是暴露了我们对于学术研究不正的风气。在相似的大环境下大家都司空见惯了,但是在中英文化的反差下,这种不良的习惯就被暴露出来。
留英的中国留学生,一部分属于官二代、富二代。从小耳濡目染的中国式官人作风和商人气息很容易暴露出来。他们对于奢侈品的那种淡然,连英国学生都感觉不可思议。这是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
这次事件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警醒。我们来英国是为了求知,而非混一张文凭。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信念。
巴斯大学学生 陆哲喻:起初是在微博,同学转载看到的这个消息,不信的成分比较多,之后点开链接,一看是《卫报》的,当即觉得十分丢脸。完整的看完《卫报》的报道之后,我觉得他的确成功的把那个5000英镑花了出去,只不过成了罚金。这简直就是莫大的讽刺。
整件事情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那把仿真枪,具体掉落的原因,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更加相信是意外性的滑落。很多人看到报道之后,觉得5000英镑似乎可以完成一个12000字的毕业论文代写,或者更加合适的贿赂。此事就不会发展成为今天的局面。
且不说上诉方法的可行性和违法性。大家的目光又聚焦到这个“曾经学长“的家庭背景身上,所谓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的言论更是扑面而来。
我只是想说,作为一个巴斯大学的学生,特别是中国人,我一方面能够理解,但是更大的感受是,有些事情可以做错,但是有些事情最好连做的想法都没有。
对于一味谴责他的同学,我也想要说,如果在你的学生生涯中,有抄过别人作业,有考试做过弊,等等,也请别多指责Yang Li,因为他的错得到的惩罚是相当严重的,是我们不能承受的。
巴斯大学学生 Nikki Liang:贿赂和恐吓老师的行为是不可以被接受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这样的行为都应该遭到唾弃。
学校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为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不是一个定义学生的未来的地方。即使出于某些原因也断不可以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学校给予的不仅是知识也有做人的道德。
我个人认为,教授的做法是正确的,教授已经提出三个解决方式提供那位学生自己去选择。那位学生也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是给所有的学生一个警铃,告诫其他学生,面对成绩不满,不要随意就采取极端行为,成绩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失败就重新来过或者选择别的解决方法。人生就是不断地在做选择,没有对与错的选择,只是不同罢了。
巴斯大学学生 黑曼巴: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广大中国留学生蒙羞而且应当受到我们的密切关注。作为一个学生试图通过贿赂的方式来获得理想的成绩是不可接受的。
我觉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不正直的学生毕业之后是不会得到一份好工作,好公司只招收好学生。
所以通过这件事情也同时警惕了我们要做一个热爱学业,热爱生活跟正直的学生,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断送了大好前途。中国留学生给外国友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所以我们在国外应该为自己,为国家争光 。
巴斯大学学生Silas Shi: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关心所有跟我一样一个人不远万里来求学的中国青年,并且在意所有的听到的有关他们的消息。对中国学生用现金收买英国导师被判刑一事,我表示怜悯,惋惜,还有羞耻。
我不过多的了解这个人,但我觉得我能理解一个学生每一天都努力学习然后出现分数不够,不能毕业或者各种各样的偏离计划偏离自己梦想的事情时的一种无奈,惆怅,抱怨不公等各种复杂的心理变化。但是,用钱去贿赂导师,甚至于用类枪的武器去威胁导师会不会太过分呢?
你的不冷静在用你自己的前途和一个民族的荣誉做赌注。花钱买分体现了你自己的无知与蒙昧,做学问的不严谨和对学术的不尊重。
我始终坚持:先做人,后作文。首先,中国人,封建思想,传统伦理,三纲五常。学习可以不好,但做人不能有问题。
老师教书育人也帮了你不少,即使他对你不好,不帮你也不会害你,再差一点他骂你或者羞辱你,你有必要拿枪去找他吗?一日做你的导师,终生都应该尊敬。
其次,有问题从自身找原因。英国的教育系统合理,选拔人才的制度相对公平,你不过肯定有人过,归根结底,还是能力不行。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用卑鄙的伎俩,下贱的手段妄图提高那一点点可怜的分数的做法不仅仅是不可取,而且是严重的错误,这极大的挑战了英国人和中国人的底线。英国人不会看不起你,看不起的,是你所代表的中国人。
另一方面,我觉得所有看清事实的普通的没有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不会对被判刑的你表示怜悯,不会多么的同情你的遭遇。更多的,也由衷的希望你能认识到的,是深深的羞愧与悔恨。
其它相关报道和评论:
中国留学生贿赂导师获刑给我们啥启示
http://www.zjscdb.com/detail.php?newsid=108344
巴斯大学中国留学生谈贿赂导师事件:暴露不正风气
http://news.sina.com.cn/o/2013-04-25/133826945251.shtml
一中国留学生贿赂导师未遂获刑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3-04/25/c_115530050.htm
http://legal.people.com.cn/n/2013/0425/c42510-21269517.html
一中国留学生贿赂导师未遂获刑 来自富裕中国家庭
http://edu.people.com.cn/n/2013/0425/c1053-21270338.html
真的洋文凭是可以买的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68368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