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erdai的柠檬茶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serdai 品茶、喝咖啡、闲话、科学八卦、与聊天

博文

国家舆论转向:科技需要重大原创不要CNS灌水

已有 8578 次阅读 2013-1-26 01:41 |个人分类:社会文化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亚湾, 杂交水稻, 白血病

国家科技工作方面最近30年来投入的人力资源简直无数,各种各样花样翻新的人才计划,投入的资金更是难以计数,但是成果却不用屈指就可数。数得着就是屠呦呦开创的青蒿素,张廷栋等的砒霜治疗白血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然而这些都跟上面这些这些资助跟本沾不上边。

窥一斑而见全豹,一个小小侧面,2012年评选出的中外十大科技进展,就清楚说明了这种情况。

但物理学领域就有铁基超导,这是跟着东洋人的开创后面二次开创,证明了人家正确;花了无数国库银子的大亚湾弄出的中微子振荡,结果竟然是科研上的小三;拓扑绝缘体应该算,但是这也是美国的那个好哥们的开创,跟本不能算本土的。
数学和化学领域就还没有注意到什么,倒是一位玩控制论的高级数学专家,连自己的学生都没有控制好,人家撒丫子一溜烟跑去中学教书去了,气得老人家一夜没有睡好。化学类主要成为纳米材料的灌水战场,科学院和很多大学成立的纳米研究中心/所,就是很铁的证明。
生物学领域,那个花费年薪百万聘用来的美国大牌教授人才去找什么鸡蛋皮上的通道,狂发nature, science , cell,结果2012年诺奖出来后才知道,这通道乃是外国原创,中国挖回来那位只是跟着人家后面跑而已,这还不如铁基超导工作,居然还把人家请来做兼职,并到处张扬,仿佛是给脸上贴金。加上另一位挖回来的美国大牌教授一起,二人的同龄人,一位日本的名不见经传拿了2012诺奖,这位日本同龄可是在美国找工作没有希望才回到日本本土从头开创的。所以,哈美派到此可以完全闭嘴了,至于给中国鼓吹tenure制度,我明确说过,这是谗言进谏,别理他就是了。

现在,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到了世界第二,但是科技发展方面就远远跟不上,现在的考核指标就是看sci论文和专利的数量,这一药方,现在已经看清楚了,跟本不治病所以不见真正成效,我以前明确批评过,这种方式的中国科研其实是另一场甲午战争国家想做世界老大还没有门,实际需要的是科技成果最强作为后盾。

现在,国家开始明白过来味了,已经开始了万人计划,换掉老一批总是喜欢跟着西洋东洋人走的学霸,让新一批人上来发展独立自主的国家科技,过上十年就能看到明显成效了。重要的另一条就是改善科技评估机制,新华社》《人民日报》近日连续高调发出声音,要科技质量而不是科技数量,这可以看作是号角的吹响。


用数量展示科技发展成果,对于提振信心、鼓舞士气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味强调数量、忽视质量,却极有可能掩盖问题、导致自我膨胀,甚至贻害长远

然而,过分强调数量,甚至迷信数量,进而为此沾沾自喜,却可能有害科学的发展。因为,以数量论成果容易掩盖存在的问题。如,我国科研人员总量全球第一,但大师级的顶尖人才相对较少(我还没有看到;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虽多,但原创性成果较少,...

过分强调数量的增长的另一个危险,是难免为追求政绩展示成就而采取选择性统计。
科技界的许多有识之士(这当然包括本博主我)指出,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迫切需要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正如经济的转型升级、增效提质是一场攻坚战一样,...尤其需要有关部门锐意改革,为自主创新提供科学的机制保障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让科技人员多一些工作时间、多一些自主权;改变单一的论文导向,让各类研发活动得到合理的评价;纠正科技项目经费支持中的“重物轻人”现象,少买些不必要的设备、多调动人的创新积极性;...



随后,新华社呼应。


一边是科技论文世界第二的“论文大国”,一边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9次空缺;简单要求论文发表的期刊和数量,只会折腾掉大笔科研经费,于真正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并无多大裨益

一边是国家顶尖学术期刊的发文数量飙升,另一边是具有重大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寥寥我还没有看到。这对我国科技界的“论文情结”和近年来一直采用的“论文奖励”方式提出警醒:只关注论文发表,而不关注学术研究本身,不可能出现一流的研究成果。我国现在已经是科技论文世界第二的“论文大国”,也开始迈向顶尖期刊发文多的“论文强国”,但这能代表真实的研究水平吗?

同时指出,发表science nature的论文是科技的高级灌水而已,这跟本代表不了国家科技水平。

毫无疑问,《自然》和《科学》是世界顶尖的学术期刊,只有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研究成果才能在其上发表,但是这却不能作为评价一个学者学术能力的全部。
这会将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变异为简单地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和期刊档次)进行评价,也引导学者在发表论文上花工夫,而非潜心开展有价值的学术研究。

有研究者对过去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4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77篇与获奖成果有关的论文中,只有9篇登上《自然》和《科学》,仅占论文总数的11.69%;还有一位诺奖获得者的论文,只是在一次规模很小的会议上“发表”。按照我国的评价标准,这位诺奖获得者连年度考核也过不了。

如此看来,今后的风气开始逐步转向正常。发表sci灌水论文的南国先生们会逐步失去市场,狂发nature, science , cell灌水的先生们,你们的学术声誉一定会受到重大损伤。

现在说这些,好像是痴人说梦,十年以后再回头看,本博主今日的预言怎么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56624.html

上一篇:再挖一位科学网潜水高人:hanlexiao
下一篇:文艺女青年柴静,没有修过高等数学因此不深邃
收藏 IP: 130.88.237.*| 热度|

43 李伟钢 徐晓 吴飞鹏 周少祥 吕喆 严家新 彭渤 罗德海 王涛 杨正瓴 郭向云 许浚远 张伟 卢湘岳 李永丹 刘艳红 吴浩宇 李学宽 杨月琴 陈桂华 肖建华 惠小强 王云才 张木诚 李天成 蔡长塔 秦四清 贾伟 陈国文 梁大成 赵凤光 刘全慧 牛丕业 刘锋 金拓 hangzhou cly85 ddsers zhouguanghui hanlexiao Yibose sidaling lishijianz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