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科研人员,其指导意见直接关乎到个人的“吃饭家伙”,不能不察!我把10条指标进行了概括,并谈谈个人愚见。
指导意见大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条)主要是谈SCI论文及相关指标,建议SCI论文及相关指标不能作为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第二部分(2-10条)主要谈考核评价体系和政策引导,涉及到科研人员应聘晋升考核、学科评估考核、学校排名考核等。建议同行评价,根据不同学科制定不同评级标准,避免一刀切。
看到指导意见,我的感触是:熬了31年总算听到一句大实话。从本质上讲SCI不过是展示科研人员工作成果的一个平台,就像商城的一个个摊位,卖的东西质量如何,还得看摊主。当前SCI论文及相关指标可谓是深入到教学和科研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个人考核评估,还影响到单位、学科、学校的考核和排名,其影响不可谓不重!因此,NS成为科研界的屠龙刀、倚天剑,二者得一即可通行天下,一时间无数科研工作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科研人员更关心文章的点数,而不是科研本身。没办法,为了活着,只能先满足眼前的点数,才有机会谈诗与远方!
再说评价体系,指导意见建议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采取不同的评价途径,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评价体系的改变,才能带来思维导向的变化。传统的评价体系,根本无需找专家,只需要一个小学生拿着计算器算点数就可以。具体说说评价体系:
1)学科评价:不同学科其价值体现的形式不同,比如应用性的学科用论文考核往往是缘木求鱼。即便是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不同的学科影响不同,同一个标准肯定不合适。比如,我们生态学领域,微观领域发文章起点高、影响大,而传统的宏观生态学尤其是分类学不容易发文章,点数也低。在SCI一刀切的影响下,微观领域研究出现扎堆,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而宏观生态却日渐萎靡。就拿这次疫情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微观领域的报道,你看到几篇疾病生态学/流行病学的研究?在现实中模型的预测对于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然而国内却鲜有人从事这项研究。就我所知,疫情发生后动物所的李欣海老师一直在做疫情扩散趋势相关的研究,然而微弱到发不出声音来。
2)完善学术同行评价。科研的事情自然要让懂科研的人来评价,外行评价内行会造成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例子太多,不在此啰嗦。
3)学校评估。当前对学校的评估基本上靠数文章和数基金。在这种价值导向下,表面文章做得很好,但是实际应用差的很远。
4)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这一点在找工作中深有体会,几乎都是按点数决定你的去向。大体上有NS文章去东部双一流,10分以上文章去西部双一流,往下以此类推。不仅招聘,考核更是如此,新入职的老师都有SCI分数和分区的指标,如紧箍咒一样牢牢套住你,只能先去做和发高点数文章相关的事情,其次才能考虑真正有意义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总之,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的科研人员对于指导意见的实施充满了期待,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保持担忧。比如说,这个同行评价现实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在中国人情社会下,确保对事不对人很难,往往在实行的过程中,同行评价容易演变成拉帮结派,对人不对事。因此,还需要具体细化,好的规则能让坏人做好事,坏的规则能让好人做坏事。改变的过程需要慢慢完善,期待科研的春天!
参考资料: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