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老鸭在中国遇害
新疆乌鲁木齐市的郊区,有一个小的湖泊,当地人称为白湖。有一种叫白头硬尾鸭的鸟儿每年不远万里来此繁殖。很多人对于白头硬尾鸭感到陌生,它另一个身份,就广为所知了。白头硬尾鸭就是大名鼎鼎的唐老鸭的原型。
白天硬尾鸭以前在中国没有分布,仅仅作为迷鸟被记录过两次,一次是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一次是在湖北洪湖。2007年的时候,新疆观鸟会成员在乌鲁木齐近郊的白湖发现了它们,当时一共记录到57只。不知何故飞到此处,后来它们就在白湖繁殖,以后虽然没有再见到过那么多只,但是每年都有几对。
2012年,我来到新疆,当时马老师让我选择白头硬尾鸭作为研究对象,从此与这种鸟儿结缘。依稀记得跟随马老师第一次见到白头硬尾鸭的场景。我们费了好大力气在芦苇边缘看到白头硬尾鸭雄鸟,它和周围其他鸭子不同,身材微胖,嘴巴蓝蓝的,尾巴翘起来。或许正是因为它可爱、卡通的形象,才使得后来唐老鸭能够风靡全球吧。和雄鸟的形象不同,雌鸟要低调多了,它们体型小得多,浑身褐色,头部有一道白色的横纹。
选定研究对象后,我以后的毕业论文就指望它们了,很担心这群鸭子出现意外,于是小心翼翼地观察、守候。当时每天骑着自行车从所里赶到白湖,如果看到鸭还在,我心里就踏实了。如果一时没有发现,我就一个劲地寻找,直到看到它们为止。有一次,天气不好,一个上午都没有看到白头硬尾鸭的踪影,我围着湖一一圈圈寻找,在它们到过的每一个角落查看。终于在午后,看到那只胖胖的雄鸟从芦苇荡里游出来,我便安心了。
随着观察的深入,我渐渐熟悉了它们的活动轨迹。它们很懒,湖中的绿头鸭,赤麻鸭,每天都围着湖转。而白头硬尾鸭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湖东部水域,湖的西面根本不去。它们的生活节奏往往是两点一线,往返于巢区和觅食区之间。早晨和下午有两个觅食高峰,中午是它们午休的时刻。觅食的时候,它们潜入水下,一般持续15-30秒。湖中的藻类、水生昆虫都是它们的食物。
每年4月初,白头硬尾鸭从越冬区迁徙到白湖。没有人知道这里的白头硬尾鸭具体来自哪里,或许是欧洲地中海地区、西亚、北非,那里是它们的越冬区。2012年的时候,两对白头硬尾鸭把巢建在白湖的东南部,那里有一片芦苇区,可以隐蔽天敌、构筑巢穴。湖周围的牧民为让芦苇更快地生长,将湖东南的芦苇地全部烧光了。家园被毁,它们围着湖一圈圈转悠,好像离家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以为,白头硬尾鸭会就此离开这里。格外担心自己的研究计划能否顺利进行。没想到三天后,它们便在湖东北找到了新的安身之所。看来白头硬尾鸭是这么依恋这片土地,家园被破坏也不离去。从此以后,它们就在湖的东北部安家了。
为了繁育后代,白头硬尾鸭夫妇不辞劳苦。繁殖期的时候,两个家庭的雄鸭结伴一同把守进出巢区的水道。其他鸭子一旦进入,它们就立即驱赶。你别看,平日里这么呆萌的鸭子,在保卫自己巢区面前一点都不含糊。它们把脖子往后一缩,下巴紧贴水面,后掌快速拨水,在湖面上急忙速滑行,犹如一艘快艇,以此驱赶来犯之敌。旁边游玩的绿头鸭立即躲开,一旁觅食的黑水鸡夺路而逃,还在潜水的风头䴙䴘溜之大吉……我第一次对它们侧目,没想到这么呆萌的鸭子如此勇敢。
为了搜集数据,我不得不进入它们的巢穴。那时正值五月份,我一个人脱了裤子就下水,芦苇扎得脚生疼。当我穿过芦苇,进入一片开阔的水泡子,距我不足十米,白头硬尾鸭夫妇呆萌地看着我,没有躲闪,没有驱赶。可能它们也知道驱赶我这个大块头也没有用。转眼间雌鸟钻进了芦苇丛,而雄鸟依旧与我对峙,监视我的一举一动。雌鸟完全进入芦苇,雄鸟也准备撤离,它往前游了一会还转头看看我。我跟在它后面,绕了一圈,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它是带我远离巢区。其实我发现它们的时候,巢就在附近。雄鸟在我面前掩护雌鸟撤退,再以自己作为诱饵,带我离开巢区。经此一幕,我真的不再忍心打扰它们。直到最后,我的毕业论文里也没有巢和卵的数据。因为这事我受到很多批评和指责。唉,我也不想辩解什么,就是不愿意打扰它们。
更换巢区后的白头硬尾鸭夫妇,后面又产了一窝卵,雏鸭也顺利孵出。可是由于生长期短,到了迁徙期的时候雏鸟依然不具备飞行的能力,无法迁徙。往年9月中旬,它们就该飞走了,可是白头硬尾鸭夫妇一直等待它们的孩子,陪伴着、鼓励着孩子在湖边练习飞行。一天一天过去了,别的鸟儿都已经陆续离开。它们还是在等待、坚守,希望孩子尽快成长赶上迁徙的末班车。直到10月初的时候,它们不得不走了,只好将孩子遗弃。白头硬尾鸭夫妇这一年的努力就这样白费了。没想到,我离开后的一年,一群盗猎者盗走了一窝白头硬尾鸭的卵。后来被寻护队的岩蜥发现、截获了,听说孵化出一只叫希望的雏鸭,放归了。
这些年来,乌鲁木齐城市开发速度越来越快,白湖四周的土地都已经被征用。南边和北边是武警训练基地,东边和西边是采石场。即便如此,白头硬尾鸭依旧不离不弃,从第一次在这里发现它们到今年已经整整十年了。
白头硬尾鸭忍受污染、噪声、偷猎,依恋这片土地。可是四周喧闹的城郊却已经容不下这群孤寂的生灵。2017年5月7日,芦苇荡边岩蜥打捞起一具白头硬尾鸭的尸体,是雄性亚成体。在它的头部发现一颗8毫米的钢珠,显然这是人类的杰作!我不知这只白头硬尾鸭中弹时的场景,或许是本能的躲避,或许是不让这批偷猎者最后践踏自己的身体,或许是为了让同伴进行躲避……它扎挣着游进了芦苇荡。
我不知道杀死它的人怀着怎样的目的,湖边的牌子上赫然挂着白头硬尾鸭的照片,写着它的保护等级、濒危程度。无知不是杀戮的借口!漠视生命、藐视自然,视法律为儿戏,以杀戮为娱乐,才是罪恶的根源!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竟然容不下一只鸟儿。生态文明难到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白头硬尾鸭,离开吧,这里不适合你生存。离开吧,去寻找一个安身之所。离开吧,白头硬尾鸭,尽管我有那么多不舍。
1/0 | 闂傚倷娴囬鏍礈濮橆儵锝夊箳濡ゅ﹥鏅i梺璺ㄥ櫐閹凤拷:0 | 婵犵妲呴崑鎾跺緤妤e啯鍋嬮柣妯款嚙杩濋梺璺ㄥ櫐閹凤拷 | 婵犵數鍋為崹鍫曞箰閹间焦鏅濋柨婵嗘川閸楁岸鎮楀☉娅辨粍绂嶅⿰鍫熺叆闁绘洖鍊圭€氾拷 | 闂備浇宕垫慨鎾箹椤愶附鍋柛銉亹瑜版帗鏅搁柨鐕傛嫹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8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