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鸟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yuniaoguo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博文

鸳鸯,在兄弟和夫妻间徘徊 精选

已有 18136 次阅读 2016-12-18 20:14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鸳鸯兄弟夫妻爱情水鸟


鸳鸯,在兄弟和夫妻间徘徊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馁之。

先秦时期:鸳鸯代表吉祥

鸳鸯作为一种观赏性水鸟,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雅成书于周朝,那个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有对鸳鸯的描述。时至今日,文化中的鸳鸯依旧流传,自然界中的鸳鸯也生生不息。


鸳鸯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诗经·小雅·鸳鸯》这首诗表达什么呢?有两个版本的解读:

其一,以《毛诗序》为代表,他认为这是讽刺周幽王的诗,并举例古代名君在位的时候,万物有道,奉养有节。

其二,《鸳鸯》为祝贺新婚,以鸳鸯起兴,象征新婚夫妇像鸳鸯成双成对,永不分离,而秣马迎归,正是婚娶的描写,落实新婚中的“迎娶”。

对于《毛诗序》的解读,我只能说想象力太丰富了。诗经讲究兴的写法,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也看不出来,鸳鸯和万物交于有道,有何关系。对于祝贺新婚的解读,我倒觉得有几分道理。

遵循诗经的写法,我们就要回归到兴的主角“鸳鸯”。诗经描述鸳鸯的两个场景:

其一,“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这里有必要请出老祖宗的甲骨文。毕和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从源头上解读最靠谱。“毕”是甲骨原字上端象网形,下端是柄。金文又在上面加个“田”,意思是田猎所用的网。毕的字源与禽在甲骨文中是同一个字,后分化。说明它是捕鸟的工具。罗的字源,表示鸟落在网罩里。金文表示用手中的牵索控制网罩。《诗王风兔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看到了没,毕之罗之就是古人用网抓鸟。其实这是解读诗经最重要的一个细节。我不明白,为何很多人忽视。

为何要抓鸳鸯呢,并且还是用鸟网抓?

古人(包括现代人)抓捕野生动物,无外乎是吃肉、饲养、取其毛发。那么对于鸳鸯这种会飞的游禽而言,如果仅仅是吃肉或者取其羽毛的话,用弓箭猎杀,哪怕是用碎石击打,效率会更高。为何偏偏选用网去抓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抓活的。

抓到之后呢,“君子万年,福禄宜之”。你看,前半句说抓鸳鸯,后半句就讲到君子的福禄。这说明鸳鸯,在当时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如果不能信服的话,还有考古为证。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漆盒一般是放首饰用的。鸳鸯漆盒是我国现存最早将鸳鸯作为吉祥物的艺术品。为何会在湖北出现。从鸳鸯分布看,湖北随州是鸳鸯的越冬区。鸳鸯越冬的时候有集群现象,当地人民是很容易发现的。


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活捉鸳鸯可能作为吉祥物,和婚嫁有何关系呢?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大白话就是鸳鸯立起于水中的小岛上,喙部插在左翼。这是鸳鸯在一起休息的一个动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鸳鸯的行为描述是比较准确的。由此,联系到夫妻恩爱,也是合理的。

到此思路就清晰了,从第一个场景中抓捕鸳鸯,表示吉祥。到第二个场景,鸳鸯在一起休息,表示夫妻恩爱。我们可以大胆推断抓捕的鸳鸯很有可能作为婚礼的陪嫁出现。直到现在婚礼依旧留下用鸡作为迎娶吉祥物的传统。

西汉:鸳鸯是兄弟还是夫妻

到了汉朝,人们对于鸳鸯的认识更加深刻。

最早将鸳鸯比喻为夫妻的,应该是西汉人司马相如(前179118年)。他为挑逗卓文君,作《琴歌》二首,其第一首中有“有艳淑女,室迩人遐独我伤,何缘交颈为鸳鸯?”的诗句(见诗集《玉台新咏》)。

这里要表杨下司马同学,他不仅把鸳鸯比作夫妻,还写的很具体。“交颈为鸳鸯”,尤其是“交颈”,这两个字写的很传神啊。这恰恰是鸳鸯求偶时期的动作。鸳鸯求偶的时候,雌雄鸳鸯会伸长脖子,进行互动。你看司马同学观看人家交配多么投入啊,能成为大文豪,仔细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紧接着开始有人饲养了。既然鸳鸯是吉祥鸟,那就抓过来养几只吧。

西汉名臣霍光(?-68)就在自己家中的庭院里饲养鸳鸯。据记载:霍光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三十六对,望之烂若披锦。我不清楚,当时西汉是不是只有霍光一个人养鸳鸯。但是我知道霍光是一个大官,管至宰相,权倾朝野。养鸳鸯,除了观赏外,或许能“福禄宜之”。

霍光饲养鸳鸯,还说明一个细节,西汉长安极有可能是鸳鸯的繁殖区。霍光饲养鸳鸯并且还种上莲花,肯定是夏季。如果鸳鸯不在这里繁殖,它是如何抓到,如何养活呢?不过,如果长安成为鸳鸯的繁殖地,和现在的情况不符合。现在鸳鸯在东北地区繁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迁徙途经黄河流域。这里隐含一个客观条件,在两汉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暖期,那个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完全可能成为鸳鸯的繁殖区。苏州拙政园西部的主厅卅六鸳鸯馆馆名即出此典故。今天,各地动物园都喜欢饲养展出鸳鸯。与其他雁、鸭类一样,鸳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很容易繁殖,只要为它提供稻谷、豆类、蔬菜等食物,在水边和水中安放产卵用的人工巢箱,它们就能顺利繁殖。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既然都已经饲养鸳鸯了,那么鸳鸯所象征的意义就应该没有争议了吧?可是问题出现在,饲养鸳鸯的霍光并没有进行关于鸳鸯的记载。唯一一个能说清真相的人沉默了。

可是随后,苏武140-60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鸳鸯是兄弟,不是夫妻。苏武在出使匈奴别兄弟的诗中,首次将鸳鸯比喻作兄弟。诗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

《苏武诗四首·其一》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说实话,相比于司马同学的细节描写,苏武同学的“昔为鸳与鸯”,要显得空洞的多。实在没有多少说服力。可能会有个困惑,司马同学在当时就已经是大才子了,并且还是前辈。苏武同学也不参考下吗?实际情况是那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小情诗,并且写诗的时候人家早已经搬到成都居住了。再加上,苏武同学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塞外放羊,哪有闲情看司马相如的小情书啊。

魏晋:鸳鸯成为兄弟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几乎一边倒,大家纷纷认可苏武同学的观点,说鸳鸯就是兄弟。文人说的话比较多,这里面就有必要区分下第一手资料和引用的资料。所谓的第一手资料,就是作者亲身观察到的现象,有环境和细节为证。那么引用的资料就是人云亦云了,别人说鸳鸯是夫妻,自己也跟着说。

魏人嵇康在《赠兄秀才入军诗》之一中,就是难得的一手资料,写道:“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这首诗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

这里对嵇康有必要介绍下,他以前住在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后迁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平日里嵇康同学喜欢游山玩水,想必野外考察经验比较丰富,对于鸟类应该有所了解。纵观嵇康一生的活动范围,浙江是鸳鸯的越冬区,安徽属于鸳鸯的迁徙路过区。还有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处于一个冷期。嵇康见描述的鸳鸯,很有可能是迁徙路过的鸳鸯,或者越冬区的鸳鸯。

同是鸳鸯,繁殖期和越冬期的,有何不一样呢?

差距是很大的。繁殖期的时候,雄鸳鸯求偶,经常和雌鸳鸯待在一起,高调秀恩爱。这个时期,人们看到的鸳鸯是夫妻。以此比喻夫妻的恩爱,是恰如其分的。但是,越冬区的鸳鸯就不同了。越冬或者迁徙停歇的时候,鸳鸯倾向于集群生活,而雄鸳鸯羽毛艳丽,辨识度高。所以,很多人会看到,雄鸳鸯们在一起。这个时候,说它们是兄弟,还有问题吗?我们无法还原真相,但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近事实。因此,结合嵇康的生活轨迹,和鸳鸯的分布,他看到的最有可能是越冬区或者迁徙路过的鸳鸯,把它们比作兄弟,恰如其分。

而嵇康作为文艺青年在当时很有影响力,成为竹林七贤。后期的青年们,很少有对鸳鸯有细致描写的。你看:晋朝人郑丰作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中有“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二兄弟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书》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曰:“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这些青年写的东西,都没有对于鸳鸯细致的描写,完全是引用,人云亦云。

唐朝:鸳鸯再次成为夫妻

到了唐朝,情况发生第二次逆转。鸳鸯由兄弟再次成为夫妻。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朝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把一对情侣的情切切意绵绵刻画得淋漓尽致。说实话,这句诗,好归好,但是对于鸳鸯的细节没有交代。而据1980年版的《辞海》,以“鸳鸯”比夫妇,即始于卢照邻的诗。此处,我更加迷茫,辞海怎么能根据一句不清不白的诗,给鸳鸯定性了。并且还明显侵权了,如果,司马相如看到,估计会气活。

此后,唐代又出现几个大诗人,我们挑选出那些有细节描写的资料。

唐朝李白:“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李白说它看到70只鸳鸯成双成对的。如果是真的话,那李白同学很有可能看到的是越冬的鸳鸯,或者是迁徙前的鸳鸯集群。鉴于李白同学说话一贯有夸张的嫌疑,我们不采纳。

杜甫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老实人杜同学说的很对,鸳鸯却是不独宿。即便是繁殖期时候,它们也会搭伙在一起休息,以防御天敌。

后期,杜牧“尽日无云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和苏庠有“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鸟语花香三月春,鸳鸯交颈双双飞”等等。这很有可能是第一手资料。

它们的细节描写和鸳鸯求偶非常相似,其中“相对浴红衣”,“浴鸳鸯”,“鸳鸯交颈双双飞”在鸳鸯求偶交配的时候,都有体现。

鸳鸯进入交配阶段,雌雄鸳鸯亲密而快乐地在水中并肩游来游去。雄鸳鸯向雌鸳鸯频频点头,耸立起头部的羽冠,向雌鸟显示自己的美丽羽色,然后伸长脖子,频频摇头,不停梳理羽毛。取得“情侣”的欢心后,两只鸟并肩缓慢地游上一段距离,雌鸟会突然急速向前游动,雄鸟紧紧追随,猛然跃到雌鸟背上,用嘴紧紧衔住雌鸟头部羽毛,进行交配。

他们把比作夫妻,还写的那么惟妙惟肖,这绝不是凭空想象,我相信肯定有人见过鸳鸯求偶的场景,否则不能瞎掰吧?

唐朝是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文艺小青年,一批又一批。其中有些就有点夸张了,用现代话说叫吹牛。且看:

孟郊有“梧桐相持老,鸳鸯会双死”,我可以明确的说,鸳鸯一方死后,另一方也不会独居甚至悲伤殉情,它比孟郊同学想象更乐观、坚强。野外观察表明鸳鸯一旦失去配偶,不久就会忘记旧情,另寻新欢。

鉴于唐朝的文化繁盛,影响力极广,又有几个文学大佬李白、杜甫给鸳鸯站台,说它们是夫妻,爱情的象征。此后的文人,再也有没有人提出异议。就这样,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在唐朝真正确定下来。从此,“鸳鸯”成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成了人们心目中永恒爱情的象征。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后期出土一系列的有关鸳鸯的艺术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陕西省博物馆珍藏的一对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造型、纹饰相同,流光溢彩,富丽堂皇,是这一极妙比喻最华美的实物佐证。宋元时期吉州窑开光鸳鸯纹双耳瓶,张中《芙蓉鸳鸯图》也是元代水墨花鸟画代表作之一。广东肇庆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明代宝月荷花砚,砚池中刻有一对鸳鸯和一只螃蟹,活灵活现,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不过这里有必要说的是,明朝唐伯虎先生的大作《鸳鸯秘谱》,和鸳鸯的关系不大。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还有清朝流传甚广的鸳鸯戏水,这也是有现实中参考依据的。已经配对的鸳鸯刚迁到繁殖地时还处于热恋时期,总是出入成双人,形影不离。在水中嬉戏、追逐或并肩畅游,不时发出“咕-- -”的低沉叫声,雌、雄鸳鸯亲密而快乐地在水中并肩游来游去。雄鸳鸯向雌鸳鸯频频点头,大口、大口地快速吸水。鸳鸯戏水由此而来。

现实中的鸳鸯

现实中的鸳鸯为雁形目鸭科鸳鸯属的鸟类,除拥有独特的中文名字外,还拥有霸气的英文名Mandarin duck,意为中国官鸭。当前鸳鸯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鸳鸯雌、雄鸟颜色各不相同,尤其是繁殖季节,美艳的雄鸟与素雅的雌鸟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对它们的外表不甚了解,完全有可能不把雌鸟当成鸳鸯。雄鸟被公认为鸭类中最美丽的种类。繁殖期间的雄性鸳鸯,羽色异常鲜艳华丽,头部具闪耀的红、绿、紫、白等色的羽冠,色彩和谐而又丽。翅膀上生出一对栗黄色的扇状翼羽,直立如帆,在鸟类中独树一帜。与雄鸳鸯相比,雌鸳鸯就大为逊色,不仅个体略小,羽色也以褐色为主,平淡无奇。

中国境内的鸳鸯,在东北地区繁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迁徙的时候途径黄河中下游地区。鸳鸯每年4月下旬至 5月上旬迁来到东北地区,一般 3-5在一起取食戏水,随着繁殖期临近,开始成对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 无商业用途

夏天是鸳鸯的繁殖季节,雄鸟漂亮的外表能引起雌鸟的注意。为了赢得异性的青睐,此时的雄鸳鸯变得异常美丽,翅膀上长出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因此又称为帆羽,形状奇特,优雅美丽。交配活动开始前,雌雄鸳鸯在水中游泳,双方频繁曲颈点头,雄性竖立头部冠羽伸直颈部,头不停摆动,然后雌雄一起游泳,突然雌性疾速游向前方,不断地抬起尾部。这时雄性从后面跃伏于雌性背上,用嘴衔着雌性的头部进行交配,交配持续时间大约2-3秒。然后各自整理羽毛,但不久反复进行 3-4次交配。交配时间大多在清晨进行。

别的鸟儿求偶的时候,都很难看到。鸳鸯这么高调的交配,想让人不发现都困难。这就是为何古代文人把鸳鸯作为爱情象征的一个重要原因。只不过,我们只看到鸳鸯们人前炫耀恩爱,没看见它们人后辛酸。

鸳鸯属于树鸭类,除了在水中活动外,在树上也能行动自如。其繁殖习性也独树一帜,与其他水禽不同。喜将巢筑于高大的树上,利用天然树洞或其他动物留下来繁殖的树洞作为巢。就地取材,巢材简单,有木屑就用木屑,没有木屑也不会刻意寻找巢材。筑巢由雌鸟承担,巢为浅杯状,巢材由一些枯树枝、树叶、绒草及羽毛组成。

看到没,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鸳鸯也是这样,一旦结婚之后,就连筑巢也是由雌鸟承当。不过,这仅仅是开始。孵卵是在产卵结束后开始的,全部由雌性承担。雌鸟孵卵期间2只雄性曾在一起取食。孵卵期约为28-30天。鸳鸯属早成鸟,孵出后即全身长满羽毛,眼已睁开,并能行动,一般在巢中停留1-2天后出巢。出巢后随亲鸟开始觅食、游泳和潜水。

不过,雌鸟的辛苦付出,文人墨客是看不见的。还有,繁殖期间,雄鸳鸯经常搞婚外情的,这些只有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才能发现。所以我们不能以现代动物学家的标准,去要求古代的文艺青年。在它们看到的,雌雄鸳鸯高调秀恩爱,成双成对出现,那就是爱情的象征。有什么错呢?再说了,即便是看到雌鸳鸯在背后辛苦付出那有怎样呢?古代社会,不都是女子相夫教子,男子三妻六妾吗?以现在时代的爱情,去评价古人的爱情,又有多少意义呢?

参考文献

丁一汇王绍武郑景云 2013 主编中国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

魏绍昌, 吴承惠. 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韩联宪. 鸳鸯[J]. 人与自然, 2004(8): 80-8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0233-1021569.html

上一篇:《西游记》中大鹏金翅雕的原型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离我们有多远?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30 尤明庆 武夷山 黄仁勇 徐大彬 姬扬 黄鸿新 侯沉 范毅方 邵鹏 鲍海飞 刘木根 张晓良 李贤伟 苏德辰 王德华 麻庭光 晏成和 李土荣 张叔勇 陈楷翰 王嘉文 李竞 姚小鸥 杨正瓴 彭真明 董焱章 mxt110 biofans aliala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